正在阅读:月泉吟社:中国最早的文人结社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月泉吟社:中国最早的文人结社

转载 2014/03/24 13:55:3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金华晚报 作者:朱嵬嵬 5328 阅读 0 评论 6 点赞

    “月泉吟社”在《辞海》和《辞源》均列有词条。《辞源》中关于“月泉吟社”的词条如是说:“月泉吟社”为宋元后遗民所立诗社名。浦江吴渭,字清翁,号潜斋。宋时为义乌县令。入元后退居吴溪,立月泉吟社。延请乡里遗老方凤、谢皋、吴思齐等主持社事。至元二十三年春,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五、七言律诗,次年正月得诗2735卷,选中280名,并将前60名的诗汇为一卷刊行,即名《月泉吟社诗》。

    据史料记载,宋亡后吴渭隐居不仕,避居故里,与文友饮酒赋诗相往来。当时,江南有不少宋室遗民,对蒙元统治者持消极抵制态度。在浦江,除吴渭外,还有方凤,字韶卿,一字景山,仙华山麓郑村人等,是南宋的太学士,宋亡后隐居仙华山下,著书讲学。

    闽东人谢翱,字皋羽,号希发子。谢翱随文天祥在南剑誓师勤王之后,兵败赣州。临别,文天祥以端砚“玉带生”赠谢翱,并有嘱语,谢翱终生感念不忘。文天祥殉国,至元二十八年(1291)冬,谢翱携砚赴浙北庐陵山中,在文天祥的忌日,与吴思齐、严侣等登严子陵钓台哭祭文天祥,写下了名篇《登西台恸哭记》。此后,谢翱流浪吴越各地,隐居月泉精舍。此外,还有吴思齐,是陈亮的曾外孙,曾在南宋为官,宋亡,不愿仕元。

    吴渭、方凤、谢翱、吴思齐等都曾是南宋官员,专注于儒学,都因宋朝覆亡,不愿意从事蒙元统治者而归隐田园,感到个人前途与民族前途茫茫。他们境遇一致,志趣相投,在乡野山水间悠游,饮洒赋诗。吴渭等宋老遗民认为,事异朝,犹如“女更二夫”,此乃失节大事。面对元统治者的“禄诱”,他们商议征诗活动,旨在联络同人,一起隐遁,誓不仕元。

    元世祖二十三年,方凤、谢翱、吴思齐聚集在吴渭家里。因吴渭田地山塘可资活动经费,由吴渭为社主,倡组“月泉吟社”,方凤、谢翱、吴思齐为评卷官。

    十月十五日,吴渭以“浙东西以诗鸣者”(明俞弁《遗老堂诗话》语),发出命题征诗檄,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限五七言律,规定兴感不能逾越“田园”二字,议定次年的正月十五收卷,三月三日揭榜。然后,评诗、发奖、刊出优秀作品诗集,由方凤、谢翱、吴思齐评卷,排定名次。

    此次征集活动,共收到来自浙江各地诗作2755卷,中选者280卷,截取前60名,诗74首,附录摘句33联付梓,署名“月泉吟社”。此书明代以后多次重刻刊印,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社总集。诗集的意义在于它以特殊的方式,反映了当时诗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正如清代全祖望所云:“月泉吟社诸公,以东篱北窗之风,抗节季宋,一时相与抚荣木而观流泉者,大率皆义熙人相尔汝,可谓壮矣。”(《鲒碕亭集·跋月泉吟社社后》)

    月泉:兹泉以月名,与月共亏盈
知道浦江有“月泉吟社”的人不多,但是提起月泉两字,熟悉浦江的人都能说上一二,不熟悉浦江的人走在浦江街头“月泉”两字不时跃入眼帘:“浦江月泉斋”、“月泉水晶纺织”、“月泉路”,甚至有网吧也取名为“月泉”。
日前,记者来到浦江寻找“月泉”,却听说“月泉”已经没有了,但是遗址还在。站在月泉路上,路边商铺里一老者想了片刻,给记者指明了道路,那是一片田野,周围被城市的街道和楼房包围。田野不小,沿着田间小路一路搜索,却没有发现月泉。想象之中,月泉总该是有点水的。
田野中有老者劳作,指路时说:“田野中间桃林之中就是。”记者走到桃林之中却没有发现任何痕迹。老者说,解放初期,那里立了一块石碑,但现在石碑已经断了。果然,桃林边缘有一截石碑。桃林边上是一条小河,河水污浊。
月泉的成名,早在隋唐之前。《浦江县志·山川》中记载:“月泉,在今浦江县城之西北二里,其泉随月之盈亏而消长,自朔至望则泉增,自望至晦则泉减。”意思是说,天上的月亮圆了,地下的泉水也跟着涨;天上月亮不圆的时候,地下的泉水也会跟着变浅。月泉因此而名声远播。
明宋濂曾著《月泉游记》一文。元代文人徐木润颂《月泉》诗云:“兹泉以月名,与月共亏盈。万古自辉映,一泓常湛清。地通沧海脉,气含太阳精。未尽形容妙,余思想象成。”元代柳贯《月泉春涌》诗云:“有盈有泄即寒泉,犹隔庐峰道里千。岳麓云深藏策处,匡山人老读书年。松楠叠影清浮几,华树生香晚入筵。稽省堂中两夫子,六经言远视如天。”
月泉吟社发起人之一福建福安人谢翱(1249年~1295年),写有《月泉游记》: “……月泉在浦江县西北二里,故老人云:其消长,视月之盈亏。由朔至望,投柿其间,泉浸浸浮柿而上,运荡芹藻,若江湖之浮舟,拥泊于岸,视汩痕不减毫发。由望至晦,置竹井旁,以常所落浅深为候,随月之大小画痕竹上,当其数,旦而测之,水之落痕与石约如竹之画。视甃间滞萍藓,枯青相伴;殆类水退人家,日蒸气湿,墙壁故在,而浮槎游 ,栖泊树石,隐隐可记……”
意说,上半月,月亮渐渐变圆,泉水也慢慢上涨;下半月,月亮由圆转缺,泉水则也一点点地消退。泉随月动,月伴泉鸣。文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观泉的方法。从初一到十五的时候,在泉水中放下一个柿子,泉水慢慢地浮着柿子而上升,微波荡开水草,就像一叶小舟,柿子由中间慢慢地向岸边轻移,而柿子上甚至看不到水的痕迹,这是说“泉随月升”的缓慢而轻盈。过了月半,在井边插一根竹子,将每晚月影的大小画在竹上,到了白天再拿去测量泉水,泉水的消退竟然与竹子上月影的缩小差不多,这是说“泉伴月沉”的细腻和无情。最后讲的是泉退后的景象。月末近了,此时再看泉眼井壁间沾附着的藓苔浮萍,因为脱离泉水迟早的缘故,有的已枯黄,有的则依然青翠,交相杂糅,就像大水退后的房屋,在阳光下湿水蒸腾,墙壁倒还是老样子,如水波中的渡船,悠悠的航迹和沿途浮沉隐没的绿树岩石,都依稀可辨。
 
月泉精舍:朱熹、陆九渊、吕祖谦同时讲学于月泉

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知县孙邈按图索骥,得旧址,作疏浚,筑亭卫护,称月泉亭,月泉也被誉为天下奇泉,成为人们游憩及士大夫以文会友之所。

    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金华吕祖谦于月泉招徒讲学,并编撰《近思录》。著名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在学习观点上有争论,请吕祖谦也参与研讨,遂至浦江访吕祖谦于月泉精舍,同时讲学于月泉之上。当时,送吕祖谦至江西信州鹅湖寺时,陪同前往的还有浦江傅如松和傅如川兄弟。傅氏兄弟同朱、陆、吕一起在鹅湖书院讲学,并参与了淳熙三年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名儒朱熹过浦江,当时朱熹官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监事行部,又一次会于月泉。永康的陈亮闻讯,也赶来浦江相会,共同聚徒讲学。此后,月泉吟社的名声大震,成了浦江及县内外文人雅集的所在。

    据《光绪浦江县志稿》载,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知县王霖龙因讲业创为精舍,祀朱熹、吕祖谦二贤于其堂”,“为后学景行”。元初,月泉精舍改为书院,聘请吴溪村人吴埙为山长。书室分别为桥、池、祠、堂、序、舍、祭器房等45楹,匾22块,可谓规模空前。为瞻仰先贤德行,以为学子楷模,又立朱、吕二先生祠于精舍之中。元初,月泉书室扩为月泉书院,规模更加宏大。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