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月泉吟社”在《辞海》和《辞源》均列有词条。《辞源》中关于“月泉吟社”的词条如是说:“月泉吟社”为宋元后遗民所立诗社名。浦江吴渭,字清翁,号潜斋。宋时为义乌县令。入元后退居吴溪,立月泉吟社。延请乡里遗老方凤、谢皋、吴思齐等主持社事。至元二十三年春,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五、七言律诗,次年正月得诗2735卷,选中280名,并将前60名的诗汇为一卷刊行,即名《月泉吟社诗》。
据史料记载,宋亡后吴渭隐居不仕,避居故里,与文友饮酒赋诗相往来。当时,江南有不少宋室遗民,对蒙元统治者持消极抵制态度。在浦江,除吴渭外,还有方凤,字韶卿,一字景山,仙华山麓郑村人等,是南宋的太学士,宋亡后隐居仙华山下,著书讲学。
闽东人谢翱,字皋羽,号希发子。谢翱随文天祥在南剑誓师勤王之后,兵败赣州。临别,文天祥以端砚“玉带生”赠谢翱,并有嘱语,谢翱终生感念不忘。文天祥殉国,至元二十八年(1291)冬,谢翱携砚赴浙北庐陵山中,在文天祥的忌日,与吴思齐、严侣等登严子陵钓台哭祭文天祥,写下了名篇《登西台恸哭记》。此后,谢翱流浪吴越各地,隐居月泉精舍。此外,还有吴思齐,是陈亮的曾外孙,曾在南宋为官,宋亡,不愿仕元。
吴渭、方凤、谢翱、吴思齐等都曾是南宋官员,专注于儒学,都因宋朝覆亡,不愿意从事蒙元统治者而归隐田园,感到个人前途与民族前途茫茫。他们境遇一致,志趣相投,在乡野山水间悠游,饮洒赋诗。吴渭等宋老遗民认为,事异朝,犹如“女更二夫”,此乃失节大事。面对元统治者的“禄诱”,他们商议征诗活动,旨在联络同人,一起隐遁,誓不仕元。
元世祖二十三年,方凤、谢翱、吴思齐聚集在吴渭家里。因吴渭田地山塘可资活动经费,由吴渭为社主,倡组“月泉吟社”,方凤、谢翱、吴思齐为评卷官。
十月十五日,吴渭以“浙东西以诗鸣者”(明俞弁《遗老堂诗话》语),发出命题征诗檄,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限五七言律,规定兴感不能逾越“田园”二字,议定次年的正月十五收卷,三月三日揭榜。然后,评诗、发奖、刊出优秀作品诗集,由方凤、谢翱、吴思齐评卷,排定名次。
此次征集活动,共收到来自浙江各地诗作2755卷,中选者280卷,截取前60名,诗74首,附录摘句33联付梓,署名“月泉吟社”。此书明代以后多次重刻刊印,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社总集。诗集的意义在于它以特殊的方式,反映了当时诗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正如清代全祖望所云:“月泉吟社诸公,以东篱北窗之风,抗节季宋,一时相与抚荣木而观流泉者,大率皆义熙人相尔汝,可谓壮矣。”(《鲒碕亭集·跋月泉吟社社后》)
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知县孙邈按图索骥,得旧址,作疏浚,筑亭卫护,称月泉亭,月泉也被誉为天下奇泉,成为人们游憩及士大夫以文会友之所。
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金华吕祖谦于月泉招徒讲学,并编撰《近思录》。著名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在学习观点上有争论,请吕祖谦也参与研讨,遂至浦江访吕祖谦于月泉精舍,同时讲学于月泉之上。当时,送吕祖谦至江西信州鹅湖寺时,陪同前往的还有浦江傅如松和傅如川兄弟。傅氏兄弟同朱、陆、吕一起在鹅湖书院讲学,并参与了淳熙三年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名儒朱熹过浦江,当时朱熹官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监事行部,又一次会于月泉。永康的陈亮闻讯,也赶来浦江相会,共同聚徒讲学。此后,月泉吟社的名声大震,成了浦江及县内外文人雅集的所在。
据《光绪浦江县志稿》载,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知县王霖龙因讲业创为精舍,祀朱熹、吕祖谦二贤于其堂”,“为后学景行”。元初,月泉精舍改为书院,聘请吴溪村人吴埙为山长。书室分别为桥、池、祠、堂、序、舍、祭器房等45楹,匾22块,可谓规模空前。为瞻仰先贤德行,以为学子楷模,又立朱、吕二先生祠于精舍之中。元初,月泉书室扩为月泉书院,规模更加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