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抗战时期诗词、对联赏析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抗战时期诗词、对联赏析

转载 2014/03/24 10:20:3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网摘 作者:张解民 5690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抗战时期诗词、对联,如同璀璨夺目、晶莹剔透的艺术明珠。文采斐然,声调铿然,可与任何抗战文艺作品媲美。这些对联、诗词作者,或是文学大师、或是文章圣手、或是儒将、或是雅士。当国难当头,郁愤积胸,发为痛吟,几为绝唱。向往和平的情愫、慷慨悲歌的血性、眷恋家人的思绪、视死如归的气概,可谓笔触所及,入木三分;或充溢刚健之气,又不乏清丽典雅之美,两者和谐统一。在抗战时期的诗作、对联中均可察而拾之。给读者带来一缕浓郁馨香的气息。兹从书籍中辑录如下:

 

       遭浩劫 罹奇灾

   

      日本帝国主义烧杀抢掠的侵略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义愤和强烈反抗。有人愤书一联云:

      日寇其犹癫犬乎!到处狂嘶,致五千年黄帝子孙,遭浩劫,罹奇灾,滥杀滥烧难活命;

      吾华真乃睡狮也!一时猛醒,召数百万汉家将士,赌存亡,拼生死,再接再厉不灰心。

     上联以“癫犬”起兴,揭露日寇实行“三光政策”,狂嘶乱咬,滥杀滥烧,迫使中国人民“遭浩劫,罹奇灾”的战争罪魁;下联以“睡狮”切入,以猛醒号召国人“赌存亡,拼生死”,组织百万将士,调动浩荡大军,再接再厉抵抗到底。对日寇,此联是匕首,直刺其要害;对国人,此联如战鼓,振奋其精神。“睡狮”猛醒岂容“癫犬”狂嘶!

 

      五亲离散 六眷飘零

      1941年元旦,长沙为在抗战中遇难的军民召开追悼大会。有一长联句句带泪,字字含悲。

      挥泪叙从头:抗战三四年,吾伯有死,吾叔有死,吾兄有死,吾弟有死,吾师有死,吾友有死,吾徒有死,吾侄有死,到如今五亲离散,六眷飘零,总算得为国尽忠,替民族尽孝;

      伤心话遗裔:悲愁千万种,饥者无依,病者无依,老者无依,幼者无依,鳏者无依,寡者无依,孤者无依,独者无依,徒令我两鬓枯萧,百忧丛集,真不知何处报怨,到几时报仇。

      此联追悼抗战中遇难军民,既概括,又形象。上联追悼战死将士,抗战三四年间,伯叔兄弟,师友徒侄,皆有死难,只落得“五亲离散,六眷飘零”,聊以自慰的是,毕竟为国家为民族尽了忠孝,尽了责任。下联哀挽遇难民众,战乱给他们带来的只有“悲愁千万种”,饥病老幼,鳏寡孤独,无依无靠,他们愤怒地呼喊,几时才能杀败鬼子报怨报仇!全联既有对日寇罪行的控诉,又有抗战愿望,抗战决心的表达。

 

      期以十年春 还伊湖山人

      1939年12月,日寇进逼杭州。省政府退居浙江金华方岩,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黄绍竑,这位“西湖守主”,悲愤之余,填了“菩萨蛮”一阕,以志不忘。

      越王欲雪稽山耻,越溪送女愁西子,一步一回头,酒旗楼外楼。吴宫人已去,教训谋生聚。期以十年春,还伊湖上人。

 

     砥砺奋起

 

      爱国将领冯玉祥的“丘八诗”和对联,通俗易懂,号召力强,他的抗战联语脍炙人口。1933年,冯玉祥谒范仲淹亭题联云:

     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

     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奋起,都学这秀才先生。

     1935年5月,冯玉祥瞻仰山东蓬莱县的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祠堂,为祠堂书联,以思抗日:

     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

     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

     上联写历史,褒扬戚继光父子功绩,抗倭浙闽,镇守蓟门,功劳卓著,受人称赞;下联直抒已怀,写冯氏抗敌的决心。

     1939年5月,冯玉祥由宜昌乘船去重庆,途经瞿塘峡口的夔门,在南岸的绝壁上书刻一联;

     踏出夔巫;

     赶走日寇。

     在重庆,他曾经赠给峨眉山神水阁隶书对联:

     试思父母未生汝身体以前,本来面目是怎样?

     为问寇仇正灭我国家之际,列位师徒当如何!


      倭寇不除 有何颜面

 

      1937年11月17日,国民政府撤离南京迁至重庆。之后从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寇对重庆实施“地狱式轰炸”,为期5年半,史称“重庆大轰炸”。在重庆街头巷尾流传一首民谣:

      不怕你龟儿子轰,不怕你龟儿子炸!

      老子们有坚固的防空洞——不怕!

      让你龟儿子凶,让你龟儿子恶!

      老子们总要大反攻——等着!

      重庆的某家理发店,特意悬挂出这样一副对联:

      倭寇不除,有何颜面:

      国仇未报,负此头颅。

      此联言简意赅,借剃头修面,以“有何颜面”、“负此头颅”的惊人之语,体现誓雪中华奇耻的浓厚民族情感。实为切时之作,凝情之作。

 

      为抗战发出怒吼

 

       1939年7月,冼星海在延安首次指挥演出《黄河大合唱》,周恩来为此题书一联:

       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此联语言直白,直抒胸臆。

     

      听鸟奇甚 问花笑谁

 

      1944年5月,国民军预备2师在打响高黎贡山伏击战之时,少将师长顾葆裕在腾冲碗窑村三元宫坐阵运筹。这时,群鸟来鸣,似有所兆,顾师长提笔写下一联:

      听鸟奇甚,

      问花笑谁?

      表现了他从容镇定,实乃大将风范。

     

       人为党伪国伪公

 

      1941年除夕,时任伪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头号汉奸汪精卫曾自撰门联,其文云:

      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

      开为党为国为公之大业。

      汪精卫明明在干伤天害理卖国残民的勾当,却给自己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充孙中山的信徒,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二字。

有好事者在三个“民”字加上三点水,在三个“为”字旁加上单人旁。原联变成:

      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

      开伪党伪国伪公之大业。

      泯者,泯灭也。伪者,虚假也。为两个字加上偏旁,揭掉了汪精卫的画皮。揭得何其彻底,骂得何其痛快。

 

     飞将军不死

 

      建于1939年9月的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安葬牺牲在抗日烽火中的172名空军英烈。有联挽云:

      大中华长在,迄今采石矶边,寒潮呜咽;

      飞将军不死,终古栖霞山上,壮志凌云。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1939年秋,抗日英雄杨裕民逝世,八路军总部召开追悼大会,毛泽东书写挽联: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是典型。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