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浦江剪纸:融入新生活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浦江剪纸:融入新生活

转载 2014/03/24 14:21:1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浙中新报 作者:梅梅 4608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愫剪大运河》局部  记者 徐军 摄

    人物档案:吴善增,75岁,浦江剪纸传承人之一

    背景资料:清代地方戏曲在浦江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浦江乱弹,戏曲人物作为剪纸题材成为一种尝试和追求。浦江戏曲人物剪纸风格秀丽,装饰性强,极具想象力;题材以花鸟、动物和戏剧人物居多,强调画面的完整性,内容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婺剧故事和民间传说。浦江戏曲剪纸艺术造型独特,手法多样,阴剪阳镂兼施,既折叠又衬色,匠心独运。成为中国剪纸主要流派。2005年,浦江戏曲剪纸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随着剪刀“咔嚓咔嚓”的声音,纸末纷纷掉落,不一会儿,原本一张普通的纸,转眼间在吴善增老人手中变成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吴善增是浦江剪纸的传承人,也是浙江省剪纸传承人。

    铺开15米剪纸长卷《愫剪大运河》,剪纸大师吴善增介绍,这是他和另一位剪纸艺人合作完成的,耗时两年。近些年来,他在做好浦江剪纸传承工作的同时,主要创作了三部大型剪纸作品,除了《愫剪大运河》外,还有《清明上河图》和《百部戏曲》,每部剪纸作品都有10多米长。他说:“剪纸艺术是我国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品类之一,历史悠久,流传地域广泛。但剪纸艺术要发扬光大,就必须注入新生活,注入新内容。”

    剪纸嫁妆

吴善增对浦江剪纸艺术的不懈追求,最早缘自于他的母亲。吴善增的母亲徐青女士自幼学剪纸入迷,出嫁时不过问嫁妆多少,宁将自己心爱的百幅剪纸精品随自己带走,作为最重要的嫁妆,一时在当地传为佳话。

    据介绍,浦江剪纸历史悠久,世代相沿,最早起源于民间传统祭祀用品。据明代《浦江志略》、清代乾隆、光绪《浦江县志》和民国的《浦江县志》记载,浦江剪纸始于唐,其后流风遗俗不断,明清时已在农村广泛流传并延及民国。浦江文学家宋濂在明洪武庚戌年(1730)写的《哀王御史》诗中有“剪纸难招御史魂”之句,可见元明之际乡间已有剪纸招魂的风俗。

    不过,浦江剪纸在清末民初的流行已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同当地风俗有密切关系。当时,浦江女子出嫁,剪纸作为嫁妆中最珍贵的一部分礼品带到男家去,夫家则以新媳妇有丰富而精美的剪纸而自豪。同时,在嫁妆礼品上都要覆盖上“龙凤呈祥”、“早生贵子”之类的剪纸,俗称“利市”。由于这种风俗,促成了浦江女子从小就接受剪纸艺术的传教和训练,出嫁前要制作大量的剪纸,内容丰富,品种繁多,有窗花、礼花、灯花、功德花等,由此产生了许多精美的民间剪纸作品,如“龙凤呈祥”、“并蒂莲荷”、“鸳鸯荷花”、“莲生贵子”、“麒麟送子”等。

    吴善增说,剪纸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特有的艺术语言,通过剪纸这一艺术形式,用谐音和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以物寄情,生活与艺术合一。

    剪纸掘金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不易,这是记者在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访中感受较深的,主要是经济支撑不易。然而,吴善增老人在这方面却很有心得。

    吴善增现大多数时间都在杭州市区。他说,杭州市区的房子是上世纪90年代初买的,花了10多万元。不过,钱都是靠剪纸剪出来的。就在今年义乌的文博会上,他的剪纸还卖了1000多元钱。

    据了解,吴善增是立轴剪纸的创始人之一,现为中国剪纸艺术委员会理事,浙江省剪纸学会副会长,浦江剪纸学会会长,有500多幅作品先后被《人民日报》等50多家中央、省、市级报刊采用,剪纸作品在国内也屡获大奖,并选送到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中央电视台曾为他拍摄了专题片。

    吴善增的剪纸作品贴近市场,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选取一些通俗题材,如迎奥运五福娃、宣传环保、各种各样的动物、四季花草、宣传计划生育、宣传环境卫生等,线条粗细有致、阴阳相间,画面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国画风格。不久前,由他整理主编的《浦江戏曲剪纸选》又出版了,此书选择了多幅戏曲故事剪纸,有传统作品的整理,还有他自己新创作的作品,让浦江剪纸得以更好传承。

    为推动浦江剪纸艺术发展和传承,几十年来,吴善增编印了《浦江剪纸选》20多本和《浦江县中小学剪纸教材》三本,还先后在民间搜集了5000多幅剪纸作品,并为浦江全县20多所中小学培训了100多名剪纸教师。同时,他近些年经常受邀到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举办剪纸作品展览和剪纸培训,编印了《中国剪纸艺术》、《大中专剪纸教材》和《浦江剪纸》等教材共20集10万余册。今年主要在杭州的一些院校传教立轴剪纸。

    剪纸流派

浦江剪纸既有南方剪纸细密秀丽善装饰的特点,又有北方浑厚粗犷的造型,成为中国剪纸的主要流派。题材以戏剧人物和花鸟动物居多,风格秀丽,装饰性强,工艺精巧,并极具想象力。

    吴善增介绍,以浦江乱弹为代表的清代浦江地方戏曲文化独具地方特色,为剪纸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浦江剪纸由此产生了许多戏曲剪纸,成为我国南方剪纸的典型代表。

    浦江戏曲剪纸非常强调画面的完整性,作品大多都有着规整的外框,如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海棠形、书卷形、屏风形等,并以圆形居多。内容注重情景交融,充满了“性情”,从主题的内涵,到人物的身姿动态,无不是情感的表达,把戏曲主题内容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中国民间剪纸的随意性与意象性。如《对课》、《断桥》、《孙悟空借扇》等,艺术造型独特,手法多样,构图巧妙,背景丰富,人物个性鲜明,阴剪阳镂兼施,既折叠又衬色,匠心独运。

    浦江剪纸中的花鸟动物多以祈求吉祥如意、荣禄富贵为主题,所剪动物神态毕现,外形十分概括,身上多用细毛加强动态和韵律感的表现,逗人喜爱。吴善增说,这种多以阴剪(呈阴纹)手法表现背景物象的传统剪纸技法目前几乎濒临失传。

    浦江剪纸在中国剪纸艺术中独具一帜,吸引了人们的眼球。1954年,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浙江民间剪纸集》对浦江剪纸情有独钟,收选了浦江剪纸作品近30幅;1956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浙江民间剪纸》入编浦江16位民间剪纸艺人作品28件;1988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中入编浦江戏曲剪纸《空城计》等3件戏曲人物剪纸。2002年,《中国民间美术大全·剪纸》入编浦江剪纸达37件。从2002年至今,浦江剪纸在省级以上剪纸艺术赛事中有100余幅剪纸作品入选,获国家级奖10件,省级奖20件。

    与此同时,浦江剪纸除参加省级以上剪纸展览10余次,展出作品8000余幅外,还频频走出国门,到日本、美国、瑞典、新加坡等地展览,深得外国艺术界同仁和普通市民的高度赞赏。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