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散文之十二:端午以及麦鸟
转载
于 2014/06/02 10:37:3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徐水法
3812 阅读
0 评论
2 点赞
端 午 以 及 麦 鸟
端午,一般人就很快会想起粽子,稍有点文化的,自然还会想起屈原,把思绪拉得远远的,想起三湘大地的汨罗江,也许还会想起诗歌。端午,因为传统文化,让人想起的东西真的很多。换句话说,端午实在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且撩人情思的节日。
或许是缺少文化的原因,也或许是关于端午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太过高雅,端午在我的老家只是一个吃的节日。除了粽子,还有很多可以吃的东西。
按季节,端午时正是枇杷黄时,黄澄澄的,小灯笼一样挂在绿树枝头的枇杷,光看一眼就让人暗暗吞口水。不是市场上那种早早上市的外地来的,自家树上的纯绿色食品,现在是稀罕物了。
早先听家里老人说起过,端午一过,算是真正进入夏天了,有句老话就是这样说的,“吃过端午粽,棉袄才好送。”这里的送是一种调侃的语气,意思是天气转热了,不用再穿棉袄,可以送人了,实际上是说可以收藏起来了,等到冬天再拿出来穿的意思。夏天一到,冬眠的动物及许多飞虫什么的都出来了,所以民间自古就有端午喝雄黄酒的习俗,意即辟邪、防毒虫什么类的咬蜇等。
在我老家古来相传端午这天讲究点的人家必须“五黄齐动”,这五大约就是端午,乡间平时就叫端五。这五黄除了金黄枇杷、雄黄酒外,还有黄鳝、咸蛋黄和用绿豆粉做的黄绿色的绿豆糕!凑齐这五样带黄字或黄色的东西,你在端午这天吃了,你这一个夏天就会平平安安,什么毒虫等都会远避于你。黄色在古代是皇家的专用颜色,大约暗含高贵不可侵犯之意吧。
自打小时候始,我对端午粽子不太怎么向往,粽子在我的老家,除了端午,一年中吃到的机会很多。红白喜事和过年,点心类粽子、馒头是必不可少的,种田割稻、采茶等农忙时候,一般人家也会裹上一些粽子做点心或早饭,另外早先出远门,为了节省和方便,也会裹上粽子、煮上茶叶蛋带着在路上吃。
在我浙中老家,还有一种端午吃食在外地几乎吃不到,这就是麦鸟(老家叫法)。端午前后,麦子收割归仓了,油菜籽也收回来了,那时候村子上空弥漫着丰收的馨香,除了新麦的清香等,真正让人沉醉的则是新榨的菜油浓香,连村外也可以浓香扑鼻。
端午前几天,或在端午前一晚,勤劳的女主人就开始炸麦鸟了。先和好新麦的面,面粉里得掺少许的苏打和适量的糖精,揉透后,用擀面杖擀开成一个大面饼。切成10公分大小的正方块,对折一下。在三角形的尖角上用准备好的麦秆戳一下,留下一个小圆洞,俨然鱼眼。再用剪刀把折拢的那一面,一刀刀均匀的剪成平时手工面的粗细状,但绝对不能剪断。然后从下到上把剪好的本来并拢的面条,轻轻地分开,再一左一右按实使其合拢,粗看,似乎是许多横放的8字形交错一起,自大到小,错落有致。因为最上面的尖三角有个鱼眼,整个形状就像有头缺尾中间带一截骨头的鱼骨样子,也有几分像一只卧着的鸟儿,这就是麦鸟。村里人一直叫麦鸟的由来,我想大约就是因为其外形像小鸟的缘故。
锅里放上金黄的菜油,一会儿,油香四溢,把做好的麦鸟放到油锅里,“滋滋”一阵响后,又香又脆的麦鸟才算彻底好了。炸好的麦鸟就如精致的工艺品一样,那些原先扁平的细细的面条,油炸后变硬也变酥了,已不再是原先的扁平样,凹凸不平,棱角峥嵘,象佛手,更象一只展翅欲飞的金色小鸟。捧在手中,很难让人舍得把它放进嘴里大快朵颐。只感觉丝丝香气钻进鼻孔,直入肺腑,让人忍不住馋涎欲滴,咬一口则酥香脆鲜,回味无穷。
进城十来年了,只吃过几次母亲炸了送进城的麦鸟,每次吃了总是怪母亲炸得太少,有几年过了端午母亲还补炸一些带进城来给我们吃。我的一些朋友碰巧吃到了,没有一个人说不好吃的。
前几天,我打电话给老父母,母亲说今年油菜籽收成很好,到端午大约春蚕也可以上山结茧了,那时就会空闲一点,端午她会做些麦鸟进城来一趟。我赶忙说弄那东西太麻烦,不要太劳累了。又可以吃到美味酥香的麦鸟,其实心里挺高兴的,终因怕年迈的父母累着,只得说出了一些口是心非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