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美食散文之十一:立夏蚕茧粿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美食散文之十一:立夏蚕茧粿

转载 2014/06/02 10:44:1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徐水法 3734 阅读 0 评论 3 点赞
 
立夏蚕茧粿
    事实上,立夏蚕茧粿在现今的乡村已经是一种记忆了。
    早年间,乡村里的许多事情不是如现在一样,动辄讲个科学道理什么的。任何事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说个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的道道来。一直以来,“举头三尺有神明”,乡村里这句老话也许最能说出我的父祖辈,甚至往上追溯几辈几十辈先人的状况。事实正是如此,我的善良纯朴的乡人,在平时的处事待人等诸多方面,都喜欢把一切寄托于冥冥之中的神灵。
    我的老家毗邻三县交界的山里,山高林密,路窄岭危,出村进村东西南北全是岭,连村名“王家山”也被人叫成“王家山顶村”,可以想象地理位置坐落在怎样的环境里。用朋友戏谑我的话来说,那真是一个多见树木少见人的地方。可我的勤劳奋发的乡人从祖辈开始,就不曾屈服于自然环境的恶劣,想出一切办法,来改变穷山恶水的面貌和清贫的生活。上山伐木烧炭,出山则近到诸暨挑石灰割稻,远至海宁挑盐江西挑脚。赚的钱一分凑成二分,慢慢积蓄起来买田买地,几代人的努力,终使山村成为附近自给自足的富裕村。除了出门打工卖力气赚钱,在家的妇女也一年四季忙个不停,村里主要的经济作物是茶叶和蚕茧、毛竹等,采茶、养蚕和拔笋都是妇女的活。
    养蚕是个辛苦活,更是个细致活。从比芝麻粒还细的蚕籽孵化出来,到蚕熟结成茧,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里,蚕从刚孵化出来的乌毛(刚孵化出来的小蚕细如毛发,故名),到一眠、二眠、三眠和大眠,再以一天一夜为单位计算时间,称一昼时,二昼时、三昼时等,一直到七八昼时,蚕体透亮,嘴里吐丝,就可以上山结茧了。用麦秆或稻草做成的专供蚕结茧用的“山”型上,蚕会一直吐丝结茧,直到吐尽最后一根丝,一个圆柱形但中间凹进一圈的洁白的茧就算做好了。春蚕到死丝方尽,是蚕一生的真实写照。
    就是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蚕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历程!正是这一场生命的演绎,蚕也免不了经历疾病等的磨练,这就给养蚕人带来许多的考验了。温度高低会造成乌毛出不多产量不高;蚕爱洁净,吃到不洁桑叶就马上毙命;还有的上了“蚕山”不结茧或出现全身僵硬的僵蚕等等。很长时间里,我的祖辈们和周边许许多多的蚕农一样,不知道蚕和人一样,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生命,但同样在遭遇生老病死这些所有生物都必须经历的生命过程一样,更无法能够用现在的科学原理来解决这些问题。
    于是,只好把眼光投向冥冥中的神灵,祈求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神灵,来保佑自己的蚕宝宝健康成长。不知起于何时,更不知缘于何人,大家都知道一年到头从春蚕、夏蚕到冬蚕,年成的好坏全掌管在蚕太婆手里。只要她老人家高兴了,今年的蚕收成一定会很好。
    蚕一年的收成在于蚕太婆,可蚕太婆谁也没见过,她有什么喜好也不知道啊!每年过了立夏,春蚕就要开始养了,于是,聪明的人们就用上好的洁白如雪的米粉,捏出一个个如蚕茧的米粉粿,蒸熟,满满的装上一大碗,在专门打扫干净的养蚕的房子里,放一张桌子,把特意为蚕太婆做的蚕茧型的如茧一样白的米粉粿,供在桌上,祈求蚕太婆保佑一年的蚕事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这种祭拜一般来说只是家里主事的女子的事,所以很少被外人看到。我印象中,只在幼小时看到过一二次,拜完后,我们小孩一般会分到几只蚕茧粿吃,白白的,韧韧的,咬在嘴里稍带点甜味,味道其实很不错的。及至后来一直到现在过去了几十年,再也没有看到过。有次,我回家忍不住问母亲,她说现在已经没人拜蚕太婆了。我有些诧异,母亲说现在什么蚕病都有药医了,还会有谁想得起去求蚕太婆呢!
    原来如此,一种富有特色并赋予特殊含义的点心,就这样渐渐成为了一种回忆。从我老家的蚕农角度来看,养蚕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收入,科学养蚕能够提高大家的收入,这拜不拜蚕太婆根本无所谓了,也就谈不上失去什么。不过,作为一种几百甚至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习俗,居然消亡成为一种记忆,不免让人觉得有几分惋惜和遗憾。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