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石西民是我国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党在宣传文化战线上的杰出领导人,1912年11月4日(农历九月廿六日)出生在浦江县西乡石宅村。曾任重庆《新华日报》编委、编辑部主任、采访部主任。1946年,石西民奉命筹备《新华日报》南京版,因国民党当局的阻挠而未能实现。南京解放后,负责接管国民党中央新闻机关,创办了人民的报纸、电台和通讯社,先后担任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新华日报》社社长,中共江苏省委、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等职。此后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委书记,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家出版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等职。1987年在京逝世。
让周恩来“皖南事变”题词见报
在重庆市郊化龙桥镇背后的虎头岩下,有一座人称“小延安”的《新华日报》馆。石西民1939年9月初到达重庆,之后将近4年的时间内,担任编辑部主任。
1941年1月11日,《新华日报》举办创刊3周年的纪念集会。正当周恩来高兴地讲述《新华日报》三年来在宣传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取得了伟大成绩时,两个机要人员将一份特急电报交给周恩来。周恩来看完电报后,立即以愤怒和沉痛的心情向同志们宣布:我新四军九千余人奉命北移,在皖南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歼,伤亡惨重,局势危急……
第二天,《新华日报》发表庆祝本报3周年的消息,主要内容是报道报馆全天举行庆祝活动,只在引述周恩来的讲话当中插了一句话:“新四军最近在向北移动中被敌寇重重包围”,透露了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消息。1月16日,南方局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撰写了关于“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和抗议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社论,但报道和社论被国民党新闻检查局扣押。《新华日报》随后编写的所有的相关报道,都被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扣押。
1月17日,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名义发布通令,污蔑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通缉项英”。国民党政府强令各报在第二天刊登这个乱命。
这天晚上,寒风刺骨,社长潘梓年和石西民打着油纸糊的灯笼,爬过山城漆黑的斜坡梯街,到《新民报》《新蜀报》《国民公报》等报馆夜班编辑部,痛陈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真相。这些民营报纸在这严重时刻,几乎没有一家去吹捧国民党的乱命。
当晚,周恩来亲笔写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题词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四言挽诗,准备在翌日报上刊登。周恩来写的题词和挽诗,新闻检查所难以放过,拒绝检查是唯一可行的做法。
这时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官还赖在报馆坐等检查第二天出版的报纸,表示要等到报纸印出来看完样张才回去复命。总编辑章汉夫和石西民在会客室里陪着他在炉边烤火,请他喝热粥取暖。这位检查老爷好不容易挨到天快大亮,看完送给他的那张报纸,发现没有违检的新闻之后,18日早晨到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潘公展公馆,汇报他17日晚上到《新华日报》编辑部坐审经过,并面呈几份没有问题的《新华日报》报纸,得意洋洋。这时,有人送来一份清早在重庆街头发售的《新华日报》,在二三版上赫然刊登了周恩来亲笔书写的“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两大块题词。这满含悲愤的题词手迹,一下戳穿了皖南事变的实质,让国民党当局的严密检查和封锁一齐破了产。
原来,为了刊登周恩来撰写的题词和挽诗,这一天的《新华日报》版面作了特殊安排,发了两篇同木刻题词挽诗一样大小的稿子,专门供这位检查官和布置在报馆门外的军警特务们看。这样的报纸只印了几张,然后就换上木刻大量印刷。
这一天,报社的同志和勇敢的报童们把报纸包在被子里,装进箩筐里,分路进城,送到广大读者手中,并分寄到各机关、学校和外地。清晨6点多钟,《新华日报》己粘贴在大街小巷的阅报栏里。报纸销到5000份,一位英国人为了看到这天的《新华日报》,竟出价80块钱才买到。 蒋介石集团因未能用新闻检查阻止《新华日报》揭露皖南事变真相而恼羞成怒,竟派出宪警特务四处没收撕毁《新华日报》,追捕卖《新华日报》的报童,甚至到一些订户家里搜查,强令交出当天的报纸。驻重庆的外国记者们将周恩来写的题词和挽诗拍发电报到所在报也遭到阻拦。碰巧这一天有一位外国记者乘飞机去香港,重庆发生的这则重大新闻才得以及时向海外传播出去。事后,毛泽东从延安致电周恩来说:“收到来示,欣慰之至,报纸题字亦看到,为之神旺。”
进步和中间报纸的“记者头”
石西民长期做夜班工作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组织上考虑给他换白天工作。1944年中共中央的代表林伯渠在参政会上提出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集中代表了国统区各阶层人民的民主要求。在这种政治形势下,上级领导考虑到石西民曾是《申报》记者,又是全国“青记”发起人之一,因而调他任《新华日报》的采访主任。
在国统区民主运动剧烈发展的形势下,石西民积极在新闻界和各阶层爱国民主人士中进行统一线战工作,推动了大后方风起云涌的民主运动的高涨,这在国共重庆谈判、拒检运动、较场口事件和“二·二二”血案等重大历史事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石西民被进步和中间报纸记者称为自己的“记者头”。我们从以下这则写于1944年12月20日的国民党特务的密报中可见其斗争生活的一二:
新华日报采访主任石西民及该报社记者鲁明于12月19日,与大公报记者陆诒、曾敏之、杨刚及新民报记者高汾等六人,在市五四路中兴面包房茶室聚晤,首先谈论三十四年(1945年)元旦各报发行特刊之采访问题,决定是日多撰刊有关呼吁民主团结之文章,决定交换今后采访之意见。结果渠等私人作有协定,即今后实行集体采访及彼此新闻互相交换,至8时许各散去(钟)。(重庆档案馆档案资料)
从这则密报中,我们可以捕捉到这样一些信息:一是当时石西民已是国民党情报机关挂了号的人物,他的一举一动受到特务的严密监视;二是石西民与《大公报》《新民报》等有影响的报纸中的进步记者交往密切,在石西民等人的努力下,当时已实行集体采访和互相交换新闻。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对如此瞩目的重大事件,国民党当局采取了封锁消息的办法。如何突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成为石西民的一项重要任务,他帮助安排了外地民营报纸的特派记者采访毛泽东来渝消息,并密切联系重庆市的各报进步记者。下午3时飞机降落,各界知名人土、中外新闻记者等一下子拥向机旁,毛泽东手拿着软木帽步出机舱,整个机场出现了激动人心的场面,国民党封锁新闻的企图彻底失败。
较场口事件中发起记者的抗争
1946年1月底,政协会议宣告胜利闭幕。重庆妇女联谊会、青年会、中国劳动协会等20多个社会团体定于2月10日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的群众大会。消息传出后,国民党重庆市党部派人破坏大会会场。知名人士郭沫若、李公朴、施复亮被打伤。国民党中央社按照“民众对民众”和“共产党分子捣乱”的设计,颠倒是非,把凶手说成被害者,编写了一篇歪曲事实的消息,当天上午播发,同时由国民党中宣部向各报社发出通知,强行规定:“共产党在较场口捣乱的事,由中央社统一发消息,各报不得自行报道。”
石西民当天就写了《有组织暴徒借势逞凶捣乱,庆祝大会昨未能举行》的消息,次日在《新华日报》发表,对参加庆祝大会的人员、暴徒逞凶捣乱、群众反响等作了客观描述,暗指肇事者。11日下午,在石西民等记者的分头联系下,重庆各报42名记者在中苏文化协会集会,石西民写成抗议信,大家都签了名。为了争取较多的报纸同时刊登这封抗议信,《新华日报》特地等候了一天,2月13日才在报上刊登。
2月17日,《新华日报》用“保障人权,忠实报道”的标题,刊登了有重庆新闻从业人员221人签名(占重庆市各报馆总人数80%以上)的意见书,国民党当局狼狈不堪,《中央日报》和中央通讯社再也无力狡辩。
较场口事件等接连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暴露了国民党反动当局假和谈、真内战的面目,一时间内战阴霾四合。一天,《新民报》记者张林岚在七星岗附近的马路上走动,与石西民不期而遇。他俩是浦江老乡又是同行,相互之间比较了解。
张林岚问道:“形势如此,你今后怎么办?得离开重庆了吧?”
石西民平静地说:“我们是没有个人自由的,只要工作需要,就得留在这里,直到最后。”
“‘最后’是什么意思?你们的处境明摆着已经太危险了,要尽早想想脱身之计呀!”
石西民笑了一下,还是很平静地说:“我们心里都是有准备的,随时都可能吃官司,坐牢,以至牺牲。”
张林岚为之黯然,也为之感动。心里想:“到底是共产党!”
“新华”随新中国重生
1946年,石西民奉命筹备《新华日报》南京版,因国民党当局的阻挠而未能实现。撤往延安后,他被任命为新华总社和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副总编辑。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3日深夜,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24日晨,解放军先遣部队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蒋介石“总统府”的门楼上。
就在24日当天,周恩来接见并宴请了包括范长江、石西民在内的一大批准备南下的文化、新闻界知名人士。席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宣布:把“解放日报”这个有光荣历史的报名用于上海;将在国内国外有很大影响的“新华日报”报名用在南京,并分别任命范长江和石西民为这两家报纸的首任社长。
26日石西民抵达南京,受军管会委派,接管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由于石西民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原先打入国民党中央新闻机关内部的一些地下党员的努力,接管十分顺利。29日一大早,套红印刷在南京创刊的《新华日报》已满街叫卖,同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的南京人民见面了。
《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以后,与老《新华日报》有关系的主要干部只有石西民一个。石西民初到报社,头戴一顶草绿色军帽,身着粗布军装,脚穿布袜布鞋,和同志们一起工作生活。
石西民生活俭朴,而对周围战友们的生活却关怀备至。他指示总务部门要为夜班编辑和排字工人做好夜餐,宿舍装上深色窗帘,让辛苦了一夜的职工上午能有一个安静睡眠的环境。那时报社的同志来自五湖四海,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但在石西民同志领导下,党内党外,上下一心,亲密无间。
曾担任南京《新华日报》副总编辑的《人民日报》记者季音在散文《编辑部的灯光》中这样叙说当年的情景:“50年代初,我在南京《新华日报》工作,那时编辑部充满紧张热烈的气氛,记者们上午蹬着自行车出去采访,下午回来,晚上就赶写报道,办公室里经常灯火通明,一些时间性强的稿子,当晚送夜班编辑室,次日就见报。许多同志抓紧时间紧张工作的情景,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位于南京新街口的报社办公大楼,有如一艘灯光通明的航船,在石西民的带领下,满怀信心地朝着目的地驶去。
新中国成立后,石西民走上了更加重要的领导岗位。由于工作职务不断变动,渐渐地结束了他的记者生涯。
1980年5月石西民与夫人吴伟在重庆红岩纪念馆
(作者:石晓华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