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雨一直下。我是不喜欢雨天的。
我常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前世是一只鸟,在梦里展开双臂,在空中飞翔。空气像丝绸一样包裹着我的全身,感觉是如此伸展自如,舒畅惬意。我想这反复出现的梦境或许就是前世记忆断片的残留——就像电影《阿凡达》里的情节。鸟儿一定不会喜欢雨天吧,雨会打湿它们的翅膀,让它们的飞行不再轻捷。这样的天气,它们只能躲在巢里或栖在岩下或者就湿淋淋地在瑟缩在枝头。
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对于雨似乎总有一种天然的敏感。老祖宗造的这个“雨”字,苍茫天地间,一滴滴的雨水淋漓不尽,多么直观,多么形象,能给人多少感慨!“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余光中语)
雨也给了中国文人很多的灵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生命萌发的欣喜。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闲适生活的自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这是雨触动了人的思乡之情。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雨激发了人的家国之慨……
相比上述诗句,我似乎对另外一些诗文更有感慨。比如,晚唐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透过词句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一幕:窗外是潇潇秋雨,室内是不眠之人,绵绵密密的雨水哪里理会人的伤感,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无休无止。这种思念、这种离情该有多么伤感,多么悲苦!
再如元代诗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小令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概括出词人人生不同时期的特殊感受。少年时放荡不羁追欢逐`笑,壮年时四处飘泊踽踽独行,老年时寂寞孤独心境凄凉,一生悲欢离合,全部浓缩在这雨声滴答之中,个中意味,多么丰富,多么耐人寻味。
虽然不喜欢下雨,却喜欢品味这些关于雨的诗文,也喜欢听有关雨的老歌,一首是张宇的《雨一直下》,一首是谭咏麟的《听了一夜的雨》。其实,在这样的雨天,也非常适合听一些舒缓的钢琴曲、小提琴曲。音乐的好处在于能恰如其分地切入你的心境,抚慰你的心灵,妙不可言。
四时变化,雨雪阴晴,本是自然之道,人世中的有些事,你无法掌控,也无力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是顺其自然,调整自我。回到前生,还是那只栖在岩下的鸟,等待天晴,再次出发。(作者:张方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