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浦江民间剪纸的起源和发展,与全国各地一样最早受民间传统祭祀的影响颇大。浦江古人极注重祭祀,明嘉靖《浦江志略》载曰:“浦江人信鬼神重婬祭。”因此,浦江古人经常用纸剪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或作祭品,或与死者一起焚烧之。《乾隆浦江县志》载:“浦邑尚火葬。”说明剪纸作为冥品是浦江重祭祀、尚火葬民俗所产生的结果。同时,剪纸还被用作祭祀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根据《光绪浦江县志稿》及《民国浦江县志稿》中剪纸记叙及清末民国初一大批杰出的民间剪纸艺术家的活动记录,以及所遗存下的大量清代与民国时期民间剪纸熏样中可知,明清是浦江民间剪纸成熟的鼎盛时期,并延及民国。清末民初流传民间的手抄本《浦江乡言杂字·女工篇》就记录了民间剪纸在浦江盛行的民风状况:“洗手描剪,细作却精。花样巧添,纵性者多。”把剪纸作为女红之首的记载是很能说明民间剪纸在浦江的重要性与广泛性的。而浦江民谣“一把米筛一条凳,一把剪刀一张纸。左边奶奶右边姑,教我孙女剪花纸。房前屋后团团坐,姑娘斗巧比剪纸”更是浦江千百年来延续不断的民间剪纸传统风俗的真实写照。
锄禾(清代剪纸熏样)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到了清代,浦江人物剪纸凸现,尤其戏曲人物剪纸造型独特,手法多样,阴剪阳镂兼施,既折叠又衬色,精巧工细,匠心独运,自成风格。那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的艺术魅力,那细致清秀、富丽多样的艺术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浦江戏曲人物剪纸因此成为中国剪纸的一种风格流派,从而成为中国南方剪纸的典型性杰出代表之一。
浦江剪纸由于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地方色彩鲜明,且能人辈出,历代作品遗存丰厚,尤其是现代剪纸艺术活动不断、创新精品叠出而倍受世人关注,相继成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1993年);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5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8年);2010年,浦江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浦江剪纸艺术传承保护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图文来自《月泉流痕》——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