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他的浦江话讲得很溜,陌生人谁也不会觉得他是外地人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他的浦江话讲得很溜,陌生人谁也不会觉得他是外地人

转载 在线管家2016/10/26 22:47:0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金华新闻网 作者:贾振伟 541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他的浦江话讲得很溜,陌生人谁也不会觉得他是外地人”昨晚,在浦江县前吴乡前吴村的警民恳谈会上,村民刘园园笑称,驻村民警邵嵘已成为村里的一分子。

兰溪小伙两年通晓浦江话

其实,邵嵘这个出生于1988年的大男生是兰溪人。两年前,他成为浦江县公安局石马派出所的一名民警。作为基层一线民警,不通当地语言成为他工作中的一大障碍。

QQ图片20161025151807

民警邵嵘驻村:前吴村

“绝不能因为语言问题成为所里垫底的。”邵嵘暗下决心,走到老乡中间去,彻底学会浦江话。起初,他不得不向当地的协警求助,让他们把村民的话翻译成普通话。等学会一些词句后,就尝试着主动跟当地村民们交流。那时,他的一句话里往往既有普通话又有浦江话,常被老乡笑作“夹皮哥”(当地方言)。

邵嵘丝毫没把笑话当回事,仍乐此不疲地学习。同事办案时,百姓来所里办事时,他侧耳听着,用心记着;到村里走家窜户时,他就一板一眼地跟村民学;晚上躺在床上,就在脑子里“过电影”,对词儿,校口音……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他就能听懂老乡说的大致意思,两年后就讲了一口流利的浦江话,沟通交流全无障碍。

真正懂得村民心里话

语言通了,邵嵘做起工作如鱼得水。

今年初,辖区木勺山村村民盛某和村民发生磨擦,邵嵘接到报警及时赶到现场。该村民当着众人的面,大揭盛某20多年前的犯罪前科,邵嵘立即阻止,要求双方就事论事。民警抛却自己的“烂脚疤”(方言,意为丢人的过往),站到中间立场调节矛盾让不善言辞的盛某大为感动,他身上那块屡屡被人指戳的“烂脚疤”,一下子变得轻渺了许多,他一直以来恨恶民警的情绪一扫而光。

QQ图片20161025151812

邵嵘和前吴村村民一起开警民恳谈会

“以后别总把话憋着,有空没空都可以来我这里坐坐”盛某仍能复述邵嵘对他说过的话,邵嵘双手递给他的那张民警联系卡,他一直保存着。

67岁的老党员吴健中告诉记者,邵嵘不仅通了浦江话,还融入了大家的圈子 ,走进了百姓的心里,彻底改变了基层百姓对民警的刻板认识。

警民“共话”促和谐

在浦江县,像邵嵘一样的驻村民警有390多名。在县公安局大部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他们用行动落实“驻村联户”的政策精神,每月选择一个重点村,与村民同吃同住5天,拉近了警民距离,彼此之间达成共促和谐的共识和默契。

石马派出所所长朱仁安告诉记者,在村民的配合下, 作为前吴乡发展建设的前沿阵地,前吴村无偷盗、无信访户,今年已连续10个月没有110治安警情。自今年6月, 由50名村民组成的治安巡逻队成立以来,前吴乡盗窃发案仅为个位数。

QQ图片20161025151821

浦江县公安局石马派出所部分中坚力量

浦江县委常委、公安局长陈伟通介绍,“驻村联户”是该局深入开展大部制改革,推进以局领导驻所督导、机关民警驻所联村、派出所民警驻村联户以及所队联勤为主要内容的“三驻一联”工作机制中的一环。从去年底的测评情况看,辖区群众对驻村、联村民警的熟悉率均高于30%,最高的达86.7%,呈现出崭新的警民关系气象。(作者:金报全媒体记者 贾振伟)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