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浦江王氏家则
核心提示: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维系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文明进程。
在浙江,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和文明建设深入,那些古老的家风家训不断被挖掘和展示出来,成为唤醒乡土自信、重塑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名满天下的郑义门《郑氏规范》,还是新近为人所知的《王氏家则》,都历经风云流转,穿过历史的苍茫暮霭,闪烁着治国齐家的智慧光芒。
当下,我们重提家规家训,不仅因为它们映射着中国古代家庭制度的演变历程,记录着各个时代的主流价值,承载着中国人关于故乡的情感和记忆,更是因为其间蕴含的清风正气、礼义廉耻,始终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时序变迁,浦阳江畔,秋水日潺湲。
这奔腾不息的江水自浦江县西部岭脚,向东流经黄宅镇梅石坞村。而与之一起穿越历史长河的,是村中数代传承的184条《王氏家则》。
“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在浦江耕读文化的温床之上,这个位于官岩山下、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小山村,始终保持着从先辈传承下来的精神姿态:敬先、厚生、务本、恤众。
解密,寻找先祖的足迹
“对脚下这片土地热爱了一生”,这句评价对今年62岁的王适红来说算得上中肯。
老王退休前在浦江县国土资源局工作。在他看来,从事一份能够常下乡看看的工作,是莫大的幸运。工作的这些年里,他几乎走遍了浦江县的409个行政村。
其中,有他特别偏爱的村庄。
从2013年退休后,在县城已经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王,开始频繁到访他的家乡梅石坞村,“几乎每周都要回去,最多的时候一天来回两趟。”梅石坞村距离浦江县城大约需要30分钟车程,这样回乡的频率,对于一位年过耳顺之年的老人算得上辛苦。
不知道的人以为,退休后的老王失去了职业寄托,开始寻根、恋家,想找回一份归属感。知道原因的人却明白,热爱乡土的老王,是找到了一种特别的方式,将这份情怀延续下去。
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浦江县志》时,老王发现其中断断续续有关于家乡梅石坞村王氏家训、家则的记录,但“东一笔,西一笔”,断断续续不成系统。老王开始寻思,能不能梳理并找回家乡发展历史的清晰脉络。
对于家乡,他总是心怀骄傲。
梅石坞村地处诸暨、义乌、浦江三县交界。村边的岗腰岭、尖坞岭,分别通往诸暨安华和义乌的大陈、苏溪等地,自古就是过往通商的交通要道。除了地处要塞,村里的文化底蕴也颇丰:宋朝时出过进士,元明两朝期间一门七世同居,“孝义家声与郑氏媲美”。
“这样的家族底蕴,不能让人给忘了。”于是,帮助家乡寻回自己的“根”,成了老王退休这些年来最重要的事情。
“不能说是第一个,但肯定是最执着的一个。”说起老王,村里人啧啧称奇。3年多来,在梅石坞村的王氏祠堂里,常常能看到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半偻着腰、眯着眼睛,细细端详着祠堂里的牌匾和对联。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里,也会出现这位“不速之客”,笑呵呵地拉家常,又常常话没说几句,就绕到村里口口相传的那些故事中。
对历史心有执念的人,村里远不止老王一个人。就连目不识丁的白发老妪,对着祠堂里的一扇木窗、一个牌匾,也能讲出一个又一个故事。
“老王,你要好好找,那是我们的根啊。”这是王适红近几年听到最多的话。这些叮咛和嘱咐,一锤锤地敲在他心上,使得蒙上历史尘灰的《王氏家则》和王氏家谱逐渐被掀起盖头,重新具有了生命活力。
村民们对于《王氏家则》,依旧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家训,传承精神的基因
梅石坞村并不大,一共只有176户人家。
“村民就像一家人。”在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平看来,郑义门“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的盛况如今不可复制。但在梅石坞村,邻里相亲、守望相助的美好愿景,却可以重回现实。
前年,村里筹建文化礼堂,但村集体经济并不宽裕,这让王兴平直犯难。
不知是谁传开了消息,村里93岁的老党员王桂祥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敲开了村委会的门。王桂祥送来一笔钱,500元的数额并不算多,却是他想为村文化礼堂尽的一份心。
这让正愁眉不展的王兴平很是意外。
“在《王氏家则》里有个务本篇,里面说的就是怎么处理家务事、村务事。”王桂祥拍了拍王兴平的肩膀说:“村里的事,大家都有责任。你放心,耽误不了。”从小在村里长大的王桂祥,说这话时语气里透着一份笃定。
不知怎的,王兴平悬着的心,就这么放下了。
果然,在短短20天时间里,村民们陆续上门,你一笔、我一笔,竟然凑起了37万元,文化礼堂建设的资金困境迎刃而解。
王兴平从小听父亲念叨一些祖辈们传下来的话,“敬先、厚生、务本、恤众”这些道理也并不陌生,但这是他第一次亲历:这部“摸不到”“看不见”的《王氏家则》,自有一股不动声色的强大力量,代代相传。
居于江南一隅,郑义门已闻名900年。它十五世合族同居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沐浴着宋、元、明三代正史传颂的荣光。
宋咸淳年间,梅石坞村的王氏先祖与郑义门毗邻,受郑义门家规启发,也制定了家族的治理规章——《王氏家则》。
《王氏家则》内容分为9大类,共184条,比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更为详尽。它将儒家的“孝义”理念,如数学公式般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历经几代人创制、修订、增删,以“忠、信、孝、悌、礼、义、廉、耻”为核心价值,涉及家务管理、子弟教育、冠婚丧祭、宗教祭祀、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
亲历魅力不减的人文遗风,王兴平想让《王氏家则》跟《郑氏规范》一样,被世人更好地记住。这与王适红的想法不谋而合,“老王”和“小王”遂一拍即合。
今年9月,经过多方收集和寻证,村里建于民国时期的王氏祠堂内,高悬起4块石板,白底黑字,整齐划一的小楷,《王氏家则》全文铭刻于上,让人远远观之,心有敬畏。
这座王氏祠堂初建于1939年,因连绵的战火滞缓了建造进程,一直到1946年才竣工,前后历时7年。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当你在村巷徜徉,仍然可以看到那些幸存下来的布满时光印记的牌坊、门楼、匾额、旌表、楹联……它们仿佛无言地诉说着几百年之前一个中国南方耕读之家的人文图景。
初建于1939年的王氏祠堂。
文化,美丽乡村的内核
今年48岁的王兴平,最近在女儿的帮助下刚刚学会使用微信朋友圈。他分享的第一篇文章,就是9月“浦江微讯”公众号更新的一篇:《这部浦江家规,比郑义门家规内容更丰富》。
文章分享不过半个小时,就涌进了30余个“点赞”,其中还有一个来自村里出去的留学生。王兴平不禁感叹:时代真是变了,动动手指,小屏幕这边就把《王氏家则》推向了大洋彼岸。
在这个小山村里,变与不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近年来,梅石坞村的人都惊叹,家乡变化日新月异。黄宅镇打造“江南吐鲁番”,在全省已久负盛名。梅石坞村95%的农户以种植葡萄为主,村民人均年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村里路宽了、楼高了,还兴建起农民公园、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文化礼堂和文化长廊。离家多年的人再来梅石坞看一看,都很难相信这是当年他们离开的那个山村。
然而,有些东西又似乎没有变。子女孝顺、和睦乡邻、善举有为、勤劳致富等文明道德,在这里依旧蔚然成风。
清光绪年间,梅石坞村人在岗腰岭独造凉亭一所,设茶布施,以便过往商客憩息;在梅溪上建石拱桥6座,又在安岩溪建一座石拱桥至官岩山,方便过往香客交通。
民国初期,有梅石坞村人发起,在浦阳江两岸6个自然村组织甄村桥桥会,铺桥设渡,打造通往郑义门的捷径,共沐义门家风。
1946年,村民王思亮始建横山学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就读学生来自附近严店、曹街、蒋才文、皂结坑等村,教育资源惠及乡邻。
解放后,妇科传承人王花枝在梅石坞村利用祖传医术,免费为困难百姓问诊送药,虽然不公开挂牌开诊,慕名求医者仍络绎不绝。
前两年,年逾六十的王适红为了准确考据《王氏家则》,不辞辛苦,凭着一腔热情在浦江、杭州、南京等地辗转数次。
《王氏家则》,也正是在这么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中,积累传承。这些发迹于乡野阡陌之间的真实故事,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
作家陈忠实曾指出,家风正,影响给孩子心灵和骨子里的正气和正义是必然的,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释放出来的自然是正气。
家风建设的涟漪作用,从中可见一斑。历经数百年风雨,梅石坞村的故事,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时至今日,我们回望并呼唤良好的家风,重温中华儿女血脉中始终流淌的那些核心价值观,唇齿依旧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