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黄庭坚《砥柱铭》浦江之缘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黄庭坚《砥柱铭》浦江之缘

转载 在线管家2017/03/16 22:44:2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浦江 作者:黄曙光 5391 阅读 0 评论 4 点赞

黄庭坚《砥柱铭》书法实为书法艺术的稀世珍品,2010年曾以4亿多人民币的天价创下中国书画拍卖新纪录而备受世人关注。日前,笔者偶阅诸暨《越读》刊物中《黄庭坚〈砥柱铭〉与诸暨的因缘》一文,言及诸暨黄氏曾收藏此卷达一百余年,并由诸多乡贤题跋,因此深受诸暨文史界垂爱。作者郦挺在文章中写道“此卷价格之高下,书法之真伪,固无从置喙,惟以其与诸暨颇有因缘”云云。细读此文,联系诸多史料,此艺术瑰宝与浦江也颇有渊源。

《砥柱铭》书法是黄庭坚散落民间的最重要的书法瑰宝之一,卷作于1095年前后。这幅手卷长达11米,画心长8米,内容是黄庭坚生前最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征写的《砥柱铭》,全文600多字。卷上有宋代贾似道、王厚之、明代项元汴直至清代、民国藏家的大量题跋和钤印。明朝永乐年间诸暨璜山黄璂(字公直)曾收藏《砥柱铭》百余年。

此卷后的题跋中,有“流于世间,得之者孰不敬仰宝藏。今远诸孙居暨阳横山者曰公直氏,好古博雅,重购以得,如获拱璧百倍胜。夫人之贵重者,以先世遗墨之存也。什袭藏之,以传来裔,岂但以翰墨之妙而宝玩焉耳?要当法象其忠义孝友节概以世其家云。浦阳裔孙洵拜手谨识”一节,里面提到的黄公直和黄洵,均是黄庭坚同宗之裔孙。这个渊源要从何说起?这还得从浦阳黄氏说起。

据宋濂《诸暨花亭黄氏谱序》所记:“黄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至汉尚书令香居江夏,故世之黄氏咸以江夏为望。隋开皇间,有自江夏迁婺之金华者,其讳曰苾。历十九传至萦,生二子洪、浩。洪生二子瑕、珌,浩生三子琛、玘、璞,其子孙析为五大族,瑕之枝则丰城,珌之枝则剡(嵊州),琛之枝则监利,玘之枝则分宁,璞之枝则弋阳,皆自金华而迁。稽之金华、丰城二谱,及黄庭坚、魏了翁、李心传诸儒所采著者颇同,当可信不诬。诸暨孝义之黄氏实出于珌,珌之季弟玘有子曰瞻,以策干南唐,用为著作佐郎,知洪之分宁县,珌与之俱,遂同家县之双井。江南兵起,珌之冢子惠,自双井迁于剡,寻从剡迁今所。……江夏之后,金华实为黄氏之望。故予历考群谱,参以诸儒之论,备书之于首简,信其所可信,疑其所可疑,在览者之自择焉……”隋唐时期有关浦阳黄氏的资料,现在极少看到。据《嘉靖浦江志略》“黄墓”条所述,唐开元间著作《十道图》记有此墓。另《光绪浦江县志》卷首“县治图”,仪门边有黄将军殿一座,供奉浦阳黄氏始祖黄苾,黄宅也有五年一次兴灯到城里的习俗,相传就是为了祭祖。结合浦江本地黄氏古谱,黄苾迁金华实为浦江,居于城北老县基一带,传到二十一代后,纷纷外迁。究竟为什么外迁,众说纷纭,这里不做探究。

根据宋濂的文章,他着重讲了二支:迁修水分宁和剡溪,分宁之祖黄玘为黄庭坚六世祖。剡溪始祖黄珌次子黄惠迁居诸暨孝义,宋濂在所作文中提到该支系中“望烟济困”的仁人黄振:“惠之曾孙宋赠卫尉少卿振仁及于乡,待之举火者数十家。其妻仁寿县君刘氏斥嫁赀以规义田,均给姻族。……自时厥后,子孙益繁庶,与禄食者代不乏人。而书诗之泽至于今不衰。”黄家建有“望烟楼”,谁家中午的时候没有炊烟,估计就是无米作炊了,就给予接济。望烟济困,义田济贫,传为美谈。黄振传五代至黄杞迁璜山,再传八世,就有上文所提的黄璂黄公直。从上面谱系可知,黄璂实为黄庭坚同宗族裔孙。其“人之贵重者,以先世遗墨之存也”情理之中。

而题跋的浦阳裔孙黄洵,乃浦江黄宅人氏,生于明代洪武年间,其生平谱上过略,但其大女儿嫁太医院戴元礼长孙,次女嫁郑义门,应为一方望族。黄宅黄氏,谱上称“合溪黄氏”,其始祖黄伟从浦江东市迁合溪长塘(今黄宅上宅地段),黄伟祖父黄向与堂兄黄昉为守故土,从修水回迁。其谱世系,黄昉为黄庭坚叔叔,其孙黄琳同义乌宗泽家联姻,发展成今天义乌黄氏庞大的家族。宋濂的老师黄溍在其《谱系引》一文中说道:“我黄氏自縈祖之后,散为江南五大族。递传至洞门始祖昉府君,与文节公庭坚为一派叔侄。按诸旧图,自文节而上班班可考也。”《八世祖墓重建石表记》一文中说道:“宋黄府君讳景珪,字叔宝,婺之浦江人,溍八世祖也。府君父讳昉,字明仲,母于氏,墓在县西花桥之南。而府君墓在县北之后店。夫人朱氏,子一人,讳琳,娶宗忠简公泽之女弟,始家于义乌,是为溍之七世祖。”综上所述,此题跋黄洵自称裔孙也是合情合理。至于当时黄洵是因何看到这卷书法并留下题跋,应该是与黄璂有同宗之缘而去,有待详考。

此卷另有一位浦江题跋者郑熜,系郑义门人,出生于明建文年间,其性刚,读书著文皆出人意表,为教授乡里,子弟皆循循雅饬。跋文说:“余少时颇好学书,伯父醇翁先生,当代书法与中书舍人宋公仲珩齐名,迨以蜀府左长史归老,见余嗜书,赏之,遂以献王命其临虞文献公墨迹千文俾习之,且谓曰:从此,庶几可闯右军之域。然自晋唐以来,攻翰墨者甚众,宋则苏黄米蔡四家皆可纵观取法。因阅家藏及亲友处,屡得熟玩,以法其变化精彩,以资见识。今会稽横山黄公直氏,以先世豫章太史所书《砥柱铭》不鄙以求题识,把玩累日,不能释手。盖与昔常见之者,笔力尤劲。嗟乎,良金美玉,众人宝之,而君子有所不取者,其于先贤辞翰,乞为世轨者,是宝此铭。郑魏公所著,而豫章以持砥柱之节,书与友人,以望同屹立颓波耳。然得此翰墨,当为天下后世人皆仰其遗轨,矧公直之先世名贤遗墨,宁不永宝之,为传家之懿范也哉。”

文中提到的“伯父醇翁先生”即郑义门同居第九世祖郑楷,字叔度,赐号醇翁,担任过蜀王府教授,以左长史身份致仕。其主要著作有《凤鸣集》《凤鸣后集》十卷等,《四库总目》收有其作品,为浦江《月泉吟社诗》题后跋。郑楷是宋濂最得意之门生,与当时很多文人都有交游,如国子博士王绅、文学博士方孝孺等。

先贤的风采,有很多已尘寂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砥柱铭》的笔酣墨饱,后跋的行云流水,留下了浦江先贤深深的印记,也深刻体现了浦江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为今天的书画之乡、诗词之乡提供了最好的诠释。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