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铜匠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铜匠

转载 如鱼饮水2017/11/30 13:26:3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 作者:王向阳 3567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小时候,铜器是农户居家度日不可或缺的器具。譬如煮饭用的铜罐,烧开水用的铜茶壶,取暖用的铜火熜,洗脸用的铜脸盆,盛米饭用的铜锅铲,舀米汤用的铜饭勺,民间灭火用的水龙,吹奏用的乐器先锋。



加工铜器的手艺分为三种:打铜、翻砂、打小铁。打铜的工艺跟打镴差不多,把紫铜放入坩埚,送进火炉,烊成铜水,浇成铜板,再用铁锤把它敲成洋铁皮一样厚薄,画出图案,剪出样片,再卷起来,敲成铜器,譬如铜罐、铜茶壶、灭火水龙、乐器先锋。翻砂就是用砂模浇铸,譬如古代的青铜器、铜钱和现代的火熜、脸盆。用翻砂工艺制作的铜器,摸不到的地方很粗糙,还有砂粒粘着的痕迹,像砂皮一样。打小铁相对于打大铁而言。打大铁就是打制农具、刀具等大件铁器;打小铁就是补锅补铜壶、铸铜勺锅铲、修锁配钥匙。

浦江县城有一户人家三代都干打铜这行。早前,浙江东阳人任华寿家境贫困,兄弟一帮,嗷嗷待哺,连人家倒掉的药渣中的红枣都要捡起来吃。家贫出艺,九岁那年,他来到浦江郑宅樟桥头村,拜一位东阳同乡为师,学习打铜。开始三年,他帮师傅拉拉风箱,拎拎夜壶,抱抱小孩,做做家务。三年以后,师傅觉得这个孩子干活蛮勤快,做人也实诚,学得出手艺,才开始教他打铜的手艺。后来,他学会打铜这个行当里最难的技术,就是打灭火的水龙和吹奏的先锋。出师以后,他在浦江县城横街开了一家打铜店,干到八十多岁,做了一辈子铜匠,先后造了三次房子,不是被日本佬的飞机炸掉,就是被火灾烧掉。

上世纪五十年代,任华寿的大女儿嫁给城里的读书人陈国良。一九五七年,陈国良考入义乌师范学校,因为生活困难,学费由丈人资助。毕业以后,有人举报他的家庭成分是富农,没有分配工作,只好跟老丈人学打铜,会打乐器先锋,也会打白铁,可不会打消防水龙。

到了“文革”时期,陈国良的店门口贴满大字报,不能打铜了,只好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根据形势需要,他用土法做起徽章,上写“为人民服务”等毛主席语录,生意很俏。后来,浦阳公社创办社队企业,包括白铁组、钟表组、钉秤组等。他被安排在白铁组里,生意红火,一时做不过来。后来,他又到过浦江电镀厂工作。直到一九八六年,政府落实政策,年过五旬的他才回到教育系统,被安排在浦江县农技校工作,告别半辈子的打铜生涯。

正当陈国良在白铁组里忙不过来的时候,他十七八岁的大儿子陈乐桥来到身边。陈乐桥从小看外公和爹爹打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一学就会,上手很快。到了第二年,他就被平安农机厂聘请,做喷雾器的外壳,月薪四十二块半,其中四十块是工资,两块半是补贴,而厂长、书记的月薪才三十八块。过了两年,他到浦江齿轮厂当钣金工。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他辞掉工作,自立门户,做起外公的老行当,只要能够赚钱,打铜、翻砂、打小铁甚至打镴,他都会做。一九八一年,喝到改革开放头口水的他造起了一间三层楼房,成为率先勤劳致富的手艺人。等到他爹爹到县职技校工作以后,把打先锋的技术传授给他。在他外公手里,用纯粹的紫铜打先锋,并不是最适合;到了他手里,有了现成的合金铜——黄铜,最适合做乐器,先锋的质量提高了,打出名气。后来,金华、衢州等邻近地区婺剧团乐队用的先锋,都是他打的。

从第一代的任华寿,到第二代的陈国良,再到第三代的陈乐桥兄弟,一家三代四人都以打铜、打白铁为生,成为名副其实的铜匠世家。

不同于打铜的坐地经营,打小铁的则是流动经营。他们挑的行担,一只木箱装着榔头、铁礅、锉刀、剪刀、焊锡、松香和小炭炉、风箱,一只箬笼装着日常生活用品,走街串巷,将用七片铜片串成的“响铜七声板”荡响,发出“辟哩嘭,辟哩嘭”的声音,富有韵律。

记得有一个经常到我村打小铁的师傅,长得精干巴瘦,一脸黝黑,在炉火的照耀下,脸上油亮油亮的,像村里的小伙子风顺。每一次来村里,小孩子就奔走相告:“风顺来了,风顺来了!”大人闻讯,就知道浙江永康的打小铁师傅上门了。他讲永康话,我们讲浦江话,叽里咕噜,各说各话,很难听懂,辅以手势,大致听懂对方的意思。为了与客户套近乎,做生意,他的脸上永远挂着一抹憨厚的微笑。

有一年,大畈清溪马村来了一个打小铁的师傅,人称“钢丝”。后来才弄明白,他的名字里带一个钢字,应该是“钢师”。他的头发胡须都白了,耳朵又聋。有一次,“钢师”给人家铸铜锅铲,人老手抖,铜水倒入模子时,不慎流到外面,装柄的地方缺了一块。女主人不称心,要求价格便宜一些。“钢师”耳朵本来就聋,此时故意当作听不见,说什么也不肯让价,还指手画脚,逗得一群小孩喜气洋洋,给他编了几句顺口溜:“钢丝钢丝,生活差死,不如别个的东司(厕所)……”

打小铁的师傅一年到头出门在外,风餐露宿,时时都有风险。一九八〇年的双抢季节,天下大雨,山里的壶源江突发大水。一个浙江永康的打小铁师傅才十七八岁年纪,挑着一副担子,从大畈村走磴步去夏黄村。刚上磴步的时候,江水还没有漫上来,走到江中心时,水已漫过磴步。他不敢往前,也不敢退后,困在江中,大呼救命。等到夏黄村人发现他时,江水奔腾,十分危险。村人叫他把肩上的担子扔进水里,减轻负担,再设法把他的人救上岸来。谁知那个小伙子惊慌失措,挑着担子跳入江中,被汹涌的洪水冲走了。(王向阳著《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广西师大出版社2017年8月版)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