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我爱吃香菇,不但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是浦江县最早种植香菇的人。直到今天还有人称我是“浦江香菇之父”,因此我对香菇情有独钟。
看到香菇,我思绪万千,回忆仿佛被电击了一下,一切时光倒转,往事历历在目,那一瞬间闪过了无数画面,让我隐隐约约想起了当时的情景。
我家位于浦江县最边远的山村,山多地少,在一个山岗上当时生活着二千多人口,多亏农村已经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经济条件还是非常落后。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年轻一代的农民与他们的父辈有很多的不同想法。当时乡团委书记张朝阳要求青年农民要成为推动农村进步的主力军,要有思想活跃,有朝气、有激情、有闯劲,敢想敢干。于是出现了我村许多青年到上海打工,改革的浪潮也冲到了小山村。
1989年我被当选为村团支部书记,曾经带领村里30几位团员义务修路,连续组织举办村春节联欢晚会,多次组织公益活动,得到了上级团委的表扬。在一次向团县委汇报工作后,时任团县委书记的韦钟铺找我谈话,说磐安种植香菇很成功,叫我能否种植香菇,到时候做个农村青年种植带头人?
在团县委的联系下,我们中余乡三位团支部书记到磐安县冷水乡虬里村参观学习,虬里村有位“青年致富带头人”陶正高,他是磐安县最早种植香菇的人,在他家学习了二天,拿到了几本种植技术的书本。
在团县委的联系下,帮忙贷款了三千元种植资金。
我抱着雄心勃勃的决心购买了木屑、麦麸、玉米粉、专用肥、消毒剂、遮阳网、专用塑料薄膜、菌种等材料,造起了灭菌灶,准备放手大干一场。并且还订阅了食用菌方面的杂志和香菇问答方面的书籍,从书中学习种植香菇方面的有关知识。几个多月,通过基本掌握了香菇从选种——投料——配方——控温——出菇的全套技术。
从书上看到的只是理论知识,虽然在磐安学了二天,但是实际种植没有经验,其实我也在做实验一样,心里没有底。
那个时候我天天住在香菇制种室里(原村精制茶厂内),当看到菌棒上的菌丝由白色转为长泡,又由白色的泡转为褐色,别说心里有多高兴和有多喜悦。
有一次我发现菌丝出现了异常,书本上又没有写明,我非常焦急,于是拿一个菌棒到县农业局,蔬菜办潘文明刚从这方面的专业毕业,得到了他的多次指导。
二个月后,我将转为褐色的菌棒小心翼翼地摆放到了田间。再半个多月后,菌棒开始长出了香菇。那段时间,心里想的总是香菇,老想着要往田里去瞧一瞧,越瞧越兴奋,越兴奋干劲也就越大。人有了盼头,浑身都是劲,精神也格外好。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种出了一朵朵可爱的香菇,心里很是兴奋。
但是销售成了问题,旺产时我只能每天起早坐2个小时的汽车拿到浦江城里菜市场卖,当时许多市民还不认识这个新鲜事物,市民只知道平菇,不敢吃香菇,只有识货的人才会买,最难堪的是由于没有摊位,只能在菜市场里面摆地摊,数量少的时候我骑着自行车到周边村庄上门去卖,很是艰难。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香菇,我也写了篇食用香菇的好处文章刊登在《浦江农技》报上。
当时时任团市委书记的金中梁曾经亲自到我家田头视察指导,团县委韦钟铺、汤国才书记多次亲临指导,我也被评为金华市优秀团员,被推荐为“浦江县星火计划带头人”。
这一年,种植了3000袋香菇,投资了4000多元,除去成本也没有赚到多少钱。
遗憾的是第二年我另有发展,辜负领导的期望,没有坚持种植下去。但是一花引来百花开,看到山区能种香菇,全乡有几户村民开始学习栽种香菇的技术,我也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他们,后来种植的人越来越多了。到今天为止还有人在坚持种植,浦江菜市场里面的香菇基本是本地自己种植的。
我特别感谢领导对我的支持,感谢许多村民对我的当时种植时的帮助。
回首昨天,我问心有愧啊!尽管太多的苦涩融进了昨日的犁铧,尽管太多的忧伤充斥着我的心灵,尽管太多的无奈写在我的脸上,尽管太多的精力挥洒在昨日的流程上。每当想起当年种香菇时的情景,我记忆犹新,那情景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中。(作者:张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