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散文之七:年夜饭上团圆粿
转载
于 2014/01/30 09:18:4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徐水法
2539 阅读
0 评论
4 点赞
大年三十的晚饭,一般俗称年夜饭,也有叫团圆饭的。我以为我们浙中一带的称谓最有道理,叫分岁饭。吃了今年这最后一餐饭后,下一顿就是次年第一餐了,这一顿饭正是两岁之间的分界点。分岁饭是一年中菜肴最丰富的一餐,有比喻年年有余的鱼,有象征陆路顺通的藕,除了各式水陆菜蔬,还有一些点心也必不可少,如喻红红火火的杨梅粿(因色红也有叫红果的),年年高升的年糕,发子发孙的馒头等,团圆粿也是年夜饭所有点心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团团圆圆、欢欢喜喜过大年,是千百年来国人的传统和美好希望。
团圆粿的主要材料是米粉,用早籼米粉掺和一点糯米粉,韧劲好一点,入口也柔软得多,还不容易破裂。馅分甜、咸两味,甜的普遍用熟芝麻拌糖,咸的就可以随自己的意愿了,素的荤的水下的陆地上的都行。
先用开水和粉,揉透后,揪下一小块,先搓成小圆饼,再捏成无脚圆碗形状的粿坯,再放进馅,一手托着,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很小心地在粿坯的边沿均匀捏出褶子,然后用手把带褶的边沿慢慢捏拢,中间会出现一个小小的尖,下圆上尖、型若荸荠的团圆粿就做好了。把做好的团圆粿用蒸笼蒸熟,就是可以上桌的美食了。
起初我一直傻傻的吃,弄不清为什么要叫团圆粿,后来我发现这是许多种山村美食中最富有意蕴的一种点心。下面圆圆的底托就像大家共同拥有的家,中间许许多多的褶子仿佛一个个家庭成员,大家平均整齐排列着紧紧靠拢在一起,宛如大家紧密团结一起,到上面则又聚成尖尖的一根,正如一家人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拧成一股绳来共建美好家园。
小时候家境窘迫,过年的团圆粿只是应景一样做少许,为了考虑数量,还做得很小。记得八十年代生活好转一些了,我的年过八旬的祖父总是说我一向节俭的祖母,团圆粿太小了,一口一个就没了。后来我发现看遍周围左邻右舍,我祖母过年做得团圆粿是最大的。也许是我祖母做得太好吃了,我祖父一口一只还嫌不过瘾吧!可惜子欲孝而亲不待,即使今天我能买回全天底下最大最好吃的团圆粿,最疼我的祖父母早已驾鹤西去了。
除了大年三十分岁饭吃团圆粿,我老家过元宵也吃团圆粿。一般来说,过年吃团圆粿就是隐喻着一家团圆,元宵夜吃团圆粿 则意味着过年结束了,就是告诉大家,新一年的工作又开始了!下田啊,上学啊,出门务工创业啊,各行其是,各司其职,期待再一次的大家欢聚一堂,乐乐呵呵地再吃团圆粿。
栖居县城近十年,百里不同风,在和老家相距百余里的县城里根本找不到团圆粿的踪影。每年一过冬至,我的年迈父母就会在每一次电话里问我在哪里过年。我每年都回家去过年,不仅仅是为了团圆粿的那份美味,更是为了释怀和家人相聚一起体会阖家团圆过大年的那份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