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古巷中的老手艺人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古巷中的老手艺人

转载 在线管家2016/01/25 13:41:4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浦江 作者:陈淇耀 279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冬日午后,穿过县城的福泰隆步行街,沿着古老后街往北走,记者来到解放东路132号,这儿有一家经营了45年之久的白铁五金老店。

  店铺所在的房子是古老的木结构瓦房,据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白铁店中并没悬挂醍目的招牌来招揽人气,二楼的古朴木窗外晾晒着的自制腊肠,给这家“老店”增添了些许农家气息。

  午饭过后,现年67岁的陈怀林师傅佝偻着身子,坐在靠墙摆放的八仙桌旁小憩。陈师傅虽年近古稀,却面露红润。在另一侧临墙的地上,整齐的码放着白晃晃的白铁五金半成品:用来烧制高粱烧酒的蒸缸、烘烤梅干菜烧饼的烤箱、盛装食品和粮食的储物箱。这些白铁五金半成品占据了一半门店,品种算不上繁多,但样样巧具匠心,用陈师傅的话说,“干我们这行的,全靠手艺和耐力,慢工才能出细活。”

  闻道有先后。据陈师傅回忆,他在二十几岁时师从东阳一位名叫俞登银的蜡匠,学的是制作烧酒蒸缸的手艺。那时技术落后,蒸缸需要用蜡敲打成型。“当时的蜡制品价格贵,用蜡制作的蒸缸烧出的高粱酒有很多蜡质漂浮物,经营情况并不理想。”

  一次偶然,正在当学徒的陈怀林发现铝皮质地软,很容易敲打成型,当时适逢蜡匠行当不景气,陈怀林就琢磨着把蒸缸的材质换作铝皮试试。每天下工后,他就在家偷偷敲打。在他灵巧的双手和新颖想法的相互配合下,试验终于成功。从此,陈怀林凭着实打实的本领,开始从事此类行当的加工和生产。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由铝皮改用为镀锌铁,俗称“白铁”,开创了浦江乃至整个金华地区使用白铁制作高粱烧酒蒸缸和梅干菜饼烤箱的先例。

  术业有专攻。陈怀林做的烧饼烤箱,分大小两种规格,大的直径60公分,小的50公分,使用铁皮开料加工。每只烤箱都是通过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要经过七八道工序,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毕。如果是烧酒的蒸缸,工序更加复杂,制作工期要延长到3天之久,因为蒸缸不仅仅是制作一个“铁桶”那么简单,桶的下面还需要有配套底座用来分馏,光是用来分馏的底座就需要“敲打”上1~2天。底座的原型类似于普通的铁质脸盆,陈师傅需要把原本平坦的“脸盆”底部,慢慢敲打成一个向下凸起、类似圆锥体的模样。

  “在敲打的过程中必须用力均匀,随后铁皮会越来越薄,如果稍微用力些,铁皮就容易敲破,一旦敲破就无法修补了,只能重新再来。”陈师傅告诉记者,底座加工好后,还要再通过一系列的拼装、敲钉工序,才能让整个蒸缸成型。

  陈师傅的老伴介绍说,老陈在60岁之前,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两点。他是残疾人,每天只能驼着背弯腰走路,稍微多走几步,腿就会酸得不行,现在年纪大了,还患有心脏病,舍不得让他过多劳累。

  记者问陈师傅为何不尝试带几个徒弟,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陈老师傅唏嘘地表示,自己曾经有过几个徒弟,但都因吃不了苦,静不下心,另谋他就了。

  凭借着独特的手工技艺和良好的口碑,几十年来,慕名到陈师傅店铺的客人络绎不绝。“很多人都会特地前来购买我制作的烧酒蒸缸和烧饼烤箱,随后把它们带往国内外,南至广东省,北到俄罗斯。还有的人因为路远,会直接把货款打到我的银行卡上,通过电话订做。”陈师傅笑着说,他这门手艺活每年也能解决上百号人的就业问题呢!(作者:陈淇耀)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