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记忆龙溪巷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637226394718539000879904649.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记忆龙溪巷

转载 在线管家2016/02/02 13:48:2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金报日报 作者:张明 6343 阅读 0 评论 202 点赞

  细雨中的龙溪巷冷冷清清,完全没有了从前的鼎沸和喧嚣。龙溪如果按地名,原本应该有溪,正像马豹桥、新街桥原本应该有桥一样,现在却完全看不出。

  龙溪巷仅仅是一条狭长的巷弄,两边有很多住家,大夫第是其中之一,它是清代同科登第的朱鹤鸣、朱兴燕父子的宅第,其孙朱能作也是进士出身,还做过江南道的监察御史。大夫第没有门,一直洞开着,自然就无所谓开合。没有门的府第其实已经不算府第,仅是一个符号,寂寞地守在那里。倒是高处的六马头依然顽强地屹立着,如一匹匹出征的战马昂首天外。

  据谱系记载,浦阳龙溪张氏一世祖张祚,字叔元,生于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卒于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宋端宗即幼主赵昰。张祚生活的年代,南宋小朝廷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从小崇尚气节的张祚,见南宋小朝廷国事危殆,便投笔从戎,“散资财,结宾客,士多乐为之用”,拉起一支队伍,与蒙古兵打了几年仗,成为一名抗元志士。

  南宋淳祐二年(1242),元兵渡过淮河,侵入扬州、滁州等地,继而进犯真州(今江苏仪征),兵锋直指临安,朝廷为之震惊。

  这一年,张祚在浦江保境安民,尽忠职守,体恤百姓,民望极高。因为他“团练果毅,保障一方。士民怀之,不忍其去,遂家焉”,他自己也“乐其山水风俗之美”“民信且亲”,于是,就在龙溪一侧定居下来。龙溪张氏一支就此发迹,龙溪一带也成为张姓族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以后,人口迅速繁衍,张姓后裔分别迁居县内各地,像五里、石马、下张湾、界牌宣等,雄跨城邑之半,俗称半县张氏。“张半县”一说即由此而来,并相沿至今。

  公元1278年,张祚去世。五月,宋幼主帝昺继位,改元祥兴。他就是南宋的末代皇帝赵昺。翌年,崖山兵败,南宋在汹涌的波涛中灭亡。

  张祚从东阳白鹿山来时即带了香火,在龙溪建了白鹤圣帝殿作为家庙,命义男张福郎值守。相传,张祚乘船过江,突遇狂风暴雨,恶浪滔天,船覆灭顶。所幸有一空船溯江而上,船头有白鹤昂立,似在引领,张祚遂攀登生还,不久白鹤冲霄而去。以后,凡有张姓后裔居住的地方,多有“白鹤圣帝”神庙。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溪成为一个非同寻常的地方。明代宋濂在《龙溪张氏谱叙》中写道:“浦阳仙华为屏,大江为带,中横亘数十里,山盘纡周遭若城,洵天地间秀绝之区也。产于斯者,族每繁衍而悠长,高智远略之士,多由他郡徙居之,若大羽之高林,巨鳞之沧海,余由是从金华迁青萝山下。”宋濂先生对浦江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浦江山水极尽赞美,在他看来浦江钟灵毓秀,足以吸引大量“高智远略之士”。这些“高智远略之士”包括他自己,当然也包括张祚。的确,浦江山势佳胜,水流环绕,地理环境十分优越,整体风貌自然和谐。

  进入民国,龙溪巷一带开始引入最初的工商资本,东头有绍兴人开的酱坊,它们与酒肆饭店同属一个产业链。这些最早踏入浦江的商人,通常被称为“绍兴帮”,他们是商贸流通的产物。即使到今天,我们沿巷弄北边的甬道进去,里面还能看到一个四四方方院子的大概,正是当年摆放大缸腌制酱菜的场所。豆腐乳、什锦菜、腌大蒜、萝卜干等酱菜香味,周围的住户曾经一年到头都能闻到。

  大夫第过去一点是彰义祠,是从前用来旌表英烈的地方。“一·二八”淞沪抗战牺牲的浦江籍将士朱耀章等就曾在此受到旌表,但建筑都已不在。

  还是在这条龙溪巷,中段,有一处并不对外营业的麦饼店,那是好手艺的梅姐姐做麦饼的地方,也卖点下酒菜。据老辈人记述,梅姐姐做的麦饼皮薄,馅好,微黄,软硬适中,味道极好,用作馅料的大多是肉末、豆腐、大蒜,以及剁碎的九头芥咸菜、青菜,或者萝卜丝等。梅姐姐人长得眉清目秀,却一辈子没有嫁人。那时候,她开的麦饼店不光是闻香解馋的地方,还是一道温婉的风景。浦江沦陷后,梅姐姐可能为了逃难避居乡下,最后不知所终。

  就在梅姐姐麦饼店的斜对角,解放后公家开了家酱油坊,也用的是大缸,上面罩了尖尖的铁皮帽子。整缸整缸的酱油油黑发亮,有一股浓重的酱味,咸咸的。酱油坊朝南,有几步台阶,正对着璩家出来的石板路,与横街遥遥相对。

  龙溪巷和后街这一带一样,既是“浦阳龙溪张氏”的发祥地,又是后来浦江由闭塞走向开放的起始点。与其一箭之遥的张氏宗祠坐北朝南,处在这一片住宅群的核心位置,在族人的心目中地位显赫,仿佛一个精神图腾。今天的张氏宗祠已变身博物馆,正对繁华的新华路商业街,它周围有后街、水埂巷、龙溪巷、八甲巷、十甲巷、八房厅、县后张等,建筑物鳞次栉比,连成一片,巷道与巷道相通,住家与住家相连,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低估。城市拆迁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已被夷为平地。

  龙溪巷是一条久负盛名的街巷,存储着特殊的文化基因。如今,这条巷已被这座现代化城市淹没,变得不怎么起眼,就像这一带老旧的房子,如果再没有什么人提起,快要被人遗忘了。它其实与东汉兴平二年建县的历史,与隋唐的古刹,与宋元的传奇连在一起。有了它,历史才完整,才没有断裂。正是这些街巷里弄,既反映出黎民百姓世代的世俗生活,又蕴含着浦江历代名人辈出的深厚文化底蕴。

  走在细雨中的龙溪巷,雨滴落在伞上,发出轻微的声音。探出墙头的一抹桃树的绿色,又格外的抢眼。再看看这条少年时上学天天走过的街巷,感觉狭长而幽深,感觉有点落寞,感觉有点不舍。宋元的建筑成为过去,民国的“绍兴帮”已经不再,做麦饼的梅姐姐成了烟云,龙溪巷还能残存下多少有关这个城市的记忆呢?(作者:张明)

已有0人点赞

637226450744361592171707336.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