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旂(1900~1957)原名世忠,号笃甫。礼张村人。生于1900年8月6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二日)。幼年即喜涂抹,见奇花异草,以至墙壁图案,常逗留描摹。
一个人口仅38万的小县,却在宋代以后涌现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书画艺术家255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奇观。 北宋于正封、元代柳贯、明代开国文
你最平凡的生活,转身变成他人的风景。 浦江县虞宅乡马岭脚村的170多间破旧黄泥房,被杭州时髦大叔吴国平看上了。这位外婆家餐饮集团的创始人,要带着国内
嚣烦的城市生活,止不住心向乡村。杨处小武哥一邀,一帮人毫不犹豫扑入了乡村的怀抱——距浦江县城东北部23公里的嵩溪。 乡道狭窄弯弯绕绕,一路行去“山穷水尽疑无路
《山水磐安风景这边独好》是前年作协采风写的,当时自己觉得还算满意的一篇。有幸得到《文化月刊》编辑李老师的厚爱,使得荣登10期《文化月刊》,标题还在封面要目里得以
以紫禁城与皇家园林两大红墙为主,结合江南园林、皇家园林的相互融合,将江南太湖融入宫墙墙壁,用泼墨的天际表现风云变幻,表达一种急促、紧张的情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
吴茀之先生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一个群峰环峙,碧水中流,山水灵秀,聚居着三四百户人家的大村子。祖上门祚衰薄,父申卿公为秀才,能画仕女及钟馗。母黄氏
如果您觉得我们浦江美,那就转发分享给您的朋友一起来欣赏浦江乡村之美!让更多的外来朋友了解浦江的风土人情!
掘笋记 老家在山里,只要把白居易的诗句“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改一字,“此处乃竹乡”,是非常贴切形容我老家“环而皆竹山”的特色的。山上遍地是毛竹,
于能模(1893~1966)字锡林,号型甫,校名伯度。大溪前于村人。生于1893年1月9日(清光绪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家境贫寒,父贤求,业农,母葛氏,勤劳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仙华山的奇秀,浦阳江的灵动,造就了既剽悍粗犷又智慧精明的浦江人,历史上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又得以让一些独特的地域文化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
爱情一号归来 蓝天白云,青山下一湾碧水。 俨然是一方水域的尽头,山脚下的水面上,杂乱地堆满各种废弃的大大小小电玩机
浦江县城东海拔98米的龙峰山上,至今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塔,它是浦江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最古老的建筑———国家级文保单位龙德寺塔。 龙德寺塔已有近千
浦江境内最长河流壶源江发源于我县最西边的曹源,经最北边的潘周家流向富春江。 壶源江上第一大桥上是虞宅村的席场桥。景色迷人的巫山脚下的席场桥
进城的黄洋 那天晚上,黄洋和伙伴一起上超市购物,返回租住的小屋时,路过江滨路,看到了马路两旁亭亭如华盖的樟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宝掌和尚是中印度婆罗门贵族的儿子,出生时间相当于我国战国时期周威烈王十二年丁卯(公元前414年)七月七日午时。他生下来就有很多瑞象,骨气不同常人,眼睛大,鼻子长
玉事 人说玉养人,苏梅却说玉伤人。 大学四年的男友,临毕业送给苏梅一个玉挂件,说是祖传的,不要在乎价值多少,只是留个念想。苏梅感
八年前的2005年,作者曾在上海《大江南北》杂志写过一篇《长波浩荡》,介绍大革命时期的中共老党员黄长波“脚踏两个革命潮头”,又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参加党领导的
山村请原谅 请原谅我的无意闯入 你的宁静一如冬天里 那块滑溜的冰块 在这个暖暖初夏的阳光下 碎得很有个性 家狗发出几声试探的吠声 象征性地表达对主
立夏蚕茧粿 事实上,立夏蚕茧粿在现今的乡村已经是一种记忆了。 早年间,乡村里的许多事情不是如现在一样,动辄讲个科学道理什么的。任何事在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