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这三、四十年的中青年一代,品阅收藏赵公仲润先生(以下尊称赵老)诸书法的应该不在少数。而在我看来,这数十年里,智慧生命、精神食粮依赖赵老“甘乳”哺育的,更不在
我国自古就有许多烟民,那时所抽的都是旱烟,以竹管烟筒为吸烟工具,烟丝多自制,一些村民自己种植烟叶,晒干后请人加工。市场上也有出售烟丝的摊位,乡民们可购,也可拿自
这是一封新中国第一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沈钧儒致普通百姓方克均的信,已历经半个多世纪。 方克均(1887~1961)又名方崇儒、方如意,浦江县仙华街道田畈
“六陈”泛指稻谷、大麦、小麦、大豆、小豆和芝麻等六种粮食,以其可以久藏﹐故称“六陈”。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百姓非常关注“六陈”市场。
建国之初,百废待举,党和人民政府高瞻远瞩,把培养新一代人民教师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为此,1951年年初,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在全省筹办15所师范学校。而浦江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为抗击倭寇入侵,戚继光在浙江义乌、浦江、东阳、金华等地招募兵员,统称“义乌兵”。这支部队纪律严明、指挥有方、英勇善战,史称“戚家军”。戚
石井寺建于吴国建衡二年(公元271年),距今有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寺庙坐落在虞宅凤凰山后的一个山坳里,四周五座小山包紧紧环绕,恰似一朵莲花。 石井寺
冬至那一天,天气寒冷,我随几位乡干部前往虞宅村去了解砖雕墙艺术文物。踏在第三期旧村改造被拆除老房子的一大片废墟中,看见屹立在村中央青砖黛瓦的古建筑虞宅大厅,尤其
九皋殿是一座供奉白鹤圣帝的庙宇,坐落于岩头、黄宅、大许三乡交界处之湖桥村,始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九月,竣工于民国六年(1917年)十月。九皋殿名称源自《诗
清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率军由江西玉山经白沙关再次攻入浙江。当时清政府布置在浙江的兵力很少,只有绿营兵五六万人,兵力分散,战斗力低,他们在
-01- 浙中丘陵山区的浦江和诸暨交界处有一座山,最高峰名曰罗汉峰,山那边是诸暨,山这边是浦江。四周众山头围绕,从东边看似青龙头、
黄宅古城位于现在黄宅镇第一小学处,原先有一个小冈,冈上有一座寺院——古城寺。据《浦江光绪县志》记载,古城寺“旧名古城院,后周显德中,吴越刘尚书舍宅建。宋真宗大中
旧时,浦江后街一带有名的商号除陈普生、同永丰、黄元昌、田紫荆外,还有玉案头的万泰,它是百年绍兴商帮的代表。 玉案头十字路
“染布哦,染布!布染不染?”小时候,每到秋冬季节,村里常常传来这样的吆喝声。这时,染匠挑着两只竹筐上门,一只竹筐里装着已经染好的青布、黑布,送到农家,另一只竹筐
潘德淐(1717—1782),字文如,号屏山,邑廪生,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岁贡,四十二年(1777)候选儒学训导,《光绪浦江县志稿·文苑》中有其人物小传。
民国初年,上海《民国日报》发起了一项“民意测验”,旨在“选举”当时中国的伟人。揭晓时,第一名是孙中山,第二名是陈德征,第三名才是蒋介石,一时舆论哗然,这陈德征究
檀溪镇潘周家村的“一根面”闻名全国,然而,该村流传百余年的五虎拳却鲜为人知。 (摄影:郑建东) “我们村里的五虎拳是从安徽
我叫孔庆云,浙江浦江人,今年93岁,离休干部。今天我讲的是1949年参加解放战争渡江战役的一些往事。 一 1949年春天
新华报人石西民的故居、沿街建筑主打“民国风”、修葺一新的石氏宗祠……近日,杭坪镇石宅村走红网络,看颜值,有着浓浓的民国范儿,颠覆了人们的印象,引得无数微友点赞。
“高山有好水”,夏泉村正应验了这句古话。夏泉是个与泉结缘的村坊。村以泉名,村因泉名。泉是村的灵魂,泉是村的生命,泉是村的一张金不换的名片!早日,凡路人经过夏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