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全部分类

article_tougao_banner.jpg

    • 头条推荐浦江那些民些美食:冬日里的“味道”

      想念家乡的牛清汤 天气冷了,又到了一年里最为难熬的日子。自北而来的寒流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你个措手不及的下马威,直白而高调。而此时的我,很

      #文学#
      2017/12/24 22:50:36 · 3177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许照宇:新娘的玉镯

      “表哥要结婚了!”亲戚朋友、左邻右居都想露一手,显示一下自己的能耐、体面,大家纷纷送这送哪,殷勤逢迎、恭贺喜事。还特地邀请了舅舅的中学生女儿靓靓作伴娘。靓靓美貌

      #文学#
      2017/12/24 22:10:27 · 2454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杨钦飚:带着乡愁,魂归故里

      带着乡愁,魂归故里 文/杨钦飚 2017年12月14日,他走了,在高雄。 多少人听说他的名字都是源自一首简

      #文学#
      2017/12/24 15:25:18 · 3465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谢青松:太平军在浦江

      清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率军由江西玉山经白沙关再次攻入浙江。当时清政府布置在浙江的兵力很少,只有绿营兵五六万人,兵力分散,战斗力低,他们在

      #资讯#
      2017/12/22 09:27:11 · 4156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打扇

      小时候,家家户户打麦秆串扇,男女老少齐参与。不少人家赚了钱,盖了房子,娶了媳妇,过上温饱日子。老百姓心里明白,这一切全托郑宅工艺厂的福。 一九七一年

      #文学#
      2017/12/21 09:19:41 · 4727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砌灶头

      小时候,村人把砌灶头视同建房、迁居、下葬一样的头等大事,事先得请风水先生选灶头的朝向、定动工的时辰,郑重其事,以图吉利。 男主外女主内,灶头向来是女人的天

      #文学#
      2017/12/20 09:46:22 · 3513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钉秤

      小时候,家乡有一个谜语:“婆婆的家里一条蛇,游来游去游在墙壁上。”谜底就是挂在墙壁上的木杆秤。 木杆秤规格不一,大至三百市斤,小至到一市斤。其中五十

      #文学#
      2017/12/18 14:21:28 · 2886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棕 匠

      小时候,家乡有一句农谚“立夏晴,蓑衣笠帽戤(读成gai,倚靠)田塍;立夏落,蓑衣笠帽戤壁角”,蓑衣与村民形影不离。农家都备有几件蓑衣,大人穿大蓑衣,小孩穿小蓑衣

      #文学#
      2017/12/14 13:05:17 · 2802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一张留在记忆里的照片

      最近,我在翻阅自己诊藏的相册时,一张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摄影是我年轻时的业余爱好,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照相

      #文学#
      2017/12/13 09:41:43 · 2813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瓦匠

      提起瓦匠,与泥水匠、木匠、石匠、铁匠一样,都供奉鲁班师为祖师爷,合称五匠。传说当初瓦匠向鲁班师学手艺的时候,因为嘴馋,骗人钱财,被赶走了。因此,其他四种工匠都瞧

      #文学#
      2017/12/11 21:16:20 · 3489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杨钦飚:乡愁

      乡愁 文/杨钦飚 乡愁,无论在古今中外都是永恒的旋律。如今的乡愁,也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城市的快速发展,让太多的人远离了家乡,来到城市。如今的背井离乡亦有了时代的烙印,人情的温暖在城市渐行渐远,

      #文学#
      2019/06/05 16:20:15 · 15741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染 匠

      “染布哦,染布!布染不染?”小时候,经常看到上门的染匠挑着两只竹筐,一只装着已经染好的青布、黑布,送到农家,另一只装着刚从农家收来的白布,挑回染坊。

      #文学#
      2017/12/07 08:13:31 · 2511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弹 匠

      小时候,家乡流传着一句俗语“千匠万匠,要学弹匠,住格大厅堂,陪格大少娘(姑娘)”。相对于很多露天作业的工匠,弹匠大多在厅堂里弹棉絮,不用栉风沐雨,还有姑娘帮助拉

      #文学#
      2017/12/04 09:36:21 · 3202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杨钦飚:看时光匆匆

      看时光匆匆 文/ 这个世界有点快,快的让我们无所适从。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愈行愈远,青春早已离我们远去,美好的

      #文学#
      2017/11/30 22:02:44 · 3340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铜匠

      小时候,铜器是农户居家度日不可或缺的器具。譬如煮饭用的铜罐,烧开水用的铜茶壶,取暖用的铜火熜,洗脸用的铜脸盆,盛米饭用的铜锅铲,舀米汤用的铜饭勺,民间灭火用的水

      #文学#
      2017/11/30 13:26:37 · 3623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镴匠

      “打壶瓶——打镴哦——”小时候,每当听到这样悠扬的吆喝声,就会看到挑着行担的镴匠上门,兜揽生意。听说他们来自有“百工之乡”称号的浙江永康,以加工小五金闻名,包括

      #文学#
      2017/11/27 10:52:25 · 3152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白铁匠

      小时候,我跟妈妈去赶集,常听到街边传来“笃笃笃,笃笃笃”的声音。循声望去,只见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傅正在敲白铁(洋铁),铺前挂满各种各样器具,有畚箕、漏斗、喷壶、

      #文学#
      2017/11/24 13:22:54 · 2886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杨钦飚:秋叶的深情陪伴

      我一直觉得大自然是比人类更深情的东西。风吹麦浪,云舒云卷,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万物以舒服的姿势展开于天地间,周而复始地兑现着自己的诺言,拥抱着人类。人类在天地间不

      #文学#
      2017/11/23 21:50:03 · 3463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重回第二故乡

      对古城南京始终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因为它是我的第二故乡,在那里的五年军旅生涯,使我学会了吃苦、学会独立、学会坚强,也在这座城市留下了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华。

      #文学#
      2017/11/23 10:03:59 · 2335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铁匠

      小时候,每到秋收之后,浙江永康的打铁匠来到村里,在台门口临时搭打铁铺,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有句老古话“打铜打铁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这个“康”就是作为五

      #文学#
      2017/11/20 08:54:03 · 2980阅读 ·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