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全部分类

article_tougao_banner.jpg

    • 头条推荐烧火神器吹火筒

      相传明朝时,松江的徐阶与苏州的王鏊是好友,一次徐阶到王鏊家做客,见苏州人烧饭时都用吹火筒吹火,便出一联戏之:“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箫。”后来,王鏊到徐阶家赴宴

      #文学#
      2018/06/10 10:32:38 · 8120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挑脚

      小时候,村里的老人常常沉浸于自己曾经挑脚的老皇历,北到诸暨、杭州,南到兰溪、金华。有的挑夫从杭州把私盐挑回老家,足足走两天。为此,家乡流传着“有分本事赚分钱,十分本事挑私盐”的老古话。 民国年间,有的

      #文学#
      2018/05/23 18:17:48 · 4810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撑排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小时候,听着电影《闪闪的红星》里那首动人心弦的插曲,看着潘冬子撑着竹排的画面,好生羡慕。以前,家乡不通铁路和公路,一条浦阳

      #文学#
      2018/05/21 09:50:52 · 4228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长在石头上的树

      长在石头上的树 没有去三清山之前,欣赏传统的中国画时,看到长在石头上的树,始终认为那是画家们一种虚幻和神奇的写意,在自然

      #文学#
      2018/05/17 15:10:11 · 28712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养蜂

      养蜂 小时候,村里的养蜂人经常戴着面纱,裹住头部和胸部,看起来有点滑稽。即便如此,他还时常被蜜蜂所蜇,脸部肿得像馒头发糕一样,眼睛眯得

      #文学#
      2018/05/14 12:46:29 · 2591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黄贞祥:消失的民间染坊

      农耕年代,老百姓所穿的衣服布料大多是自织的,这种土布通常为白色,为了增加其花色品种,常通过一种民间染坊染成各种颜色,当年我们本地的前宅村、后陈村以及黄宅市基等地

      #文学#
      2018/05/08 08:28:50 · 3973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卖小鸡

      “卖小鸡哦——,卖小鸡哦——”,小时候,每当听到这样悠长的吆喝声,村里准是来了卖小鸡的师傅,挑着一根加长的毛竹扁担,两头挂着两只扁圆的大竹篓,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

      #文学#
      2018/05/03 19:23:24 · 4072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杨钦飚:麦饼,那是妈妈的味道

      远离家乡,感谢现代交通的便利与发达,收到了朋友带来的似乎还饱含着妈妈体温的家乡麦饼一袋。自一收到的那一天,我就吃了两个,记忆里的家乡浦江如同一帧帧画面在我的脑海里慢慢回放,那是融入骨子里中国人的家乡情

      #文学#
      2019/06/04 22:54:03 · 18222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鸡毛兑糖

      “鸡毛兑糖啰!鸡毛鹅毛猪骨头牛骨头羊骨头兑糖啰!破布鞋破球鞋破套鞋破蓑衣破棉絮破布垃圾也好兑啰!”小时候,我经常听到这样悠长的吆喝声,同时传来拨浪鼓“叮咚叮咚叮

      #文学#
      2018/04/28 10:51:07 · 3355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访白石老人赵仲润先生

      访白石老人赵仲润先生 作者:张天彬 浦江素有“中国书画之乡”之誉称,历代文人辈出,其中不乏大儒宋濂、吴莱诸公,而浦江又以秀美风景

      #文学#
      2018/04/26 23:08:31 · 3444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我与恩师李三方

      恩师姓李,名桂贤,别号“三方”,广西容县人,系国家级名老中医,八桂中医大师。在病患眼里,恩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医家大师,因其处方疗疾往往不过三方而已,治病处方不过

      #文学#
      2018/04/25 20:20:19 · 18257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杂耍

      “小辫子来了!小辫子来了!”小时候,村里来了江湖艺人小辫子,小孩子欢呼号叫,奔走相告。 小辫子是一位江湖老艺人的艺名,真名陈子才。他留了长发,在后脑

      #文学#
      2018/04/23 16:57:13 · 2936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唱新闻

      唱新闻 “自从盘古分天地,先有新闻后有戏”、“出新闻来道新闻,要唱新闻哪里人”、“中国两京十八省,要唱X省X府X县人”……小时候,在村

      #文学#
      2018/04/19 08:54:24 · 6244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琴锣说唱

      小时候,除了看八个革命样板戏,还能看一种独角戏,集自唱、自演、自己伴奏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相当于一个人举办一场说拉弹唱的演唱会,就是琴锣说唱。 前陈后

      #文学#
      2018/04/16 12:56:20 · 3052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黄贞祥:黄宅“六陈”市场的变迁

      “六陈”泛指稻谷、大麦、小麦、大豆、小豆和芝麻等六种粮食,以其可以久藏﹐故称“六陈”。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百姓非常关注“六陈”市场。

      #资讯#
      2018/04/09 17:10:08 · 3797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张必强:你还记得自己当年BP机的号码吗?

      昨天整理相册的时候,发现一张自己当年腰夸一个BP机的照片,那还是“摩托罗拉”呢!想起二十几年前的关于BP机还真有点故事,它象一个匆匆的过客,在我的身边有过了短暂

      #文学#
      2018/04/09 08:46:51 · 10283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杨钦飚:家乡的牛清汤

      天气冷了,又到了一年里最为难熬的日子。自北而来的寒流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你个措手不及的下马威,直白而高调。而此时的我,就很想喝碗家乡的牛清汤。 在烟雨飘渺的江南,有一座名叫浦江的小城,那便是我的家乡。牛清

      #文学#
      2019/06/04 22:54:03 · 7326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杨钦飚:聚散来去皆是缘

      人生在世,寻寻觅觅,我们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奔走。从一个城市走向另一个城市,从一个人走到另一个人身旁,从年少走到衰老,从迷惑走到了然。纵然把时间万千风景看遍,穿梭在

      #文学#
      2018/04/09 07:26:07 · 3521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潘承双:清明时节忆父亲

      又到了雨纷纷的清明时节,一家人来到父亲坟前祭扫,虽然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些年头了,坟上早已长满了柴草,但是岁月始终带不走我对他的不尽思念……。 那是个

      #文学#
      2018/04/04 12:49:48 · 3098阅读 · 0评论
    • 头条推荐说小锣书

      小时候,有个说小锣书的老艺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来村里表演一次,给单调乏味的乡村生活增添聊一点趣味。我只知他是浦江城北人,不知名字,因为脸色发黄,人称小黄胖。

      #文学#
      2018/04/04 08:55:14 · 3229阅读 ·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