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浦江城北行,再折向东北,山环水绕,一路风景如画。车行半小时,从右侧山谷口而入,初极狭,百十米后渐行渐宽。数分钟后,车至谷中,四顾群山环伺,沟壑起伏,村庄错落有
蒙《今日浦江》张庆平老师厚爱,约我写一篇关于重阳的。思忖数番,觉得偷懒走个捷径。想起前段时间刚翻看了江东放赠予的湮灭历史尘埃百十年后他重新翻印的《浦阳诗录》,里
昨天收到《文化月刊》2015年9月中旬刊,里面刊出小文《野马岭英雄竞折腰》,感谢编辑李老师! 浙中千年古邑浦江县,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散笔《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田后蓬村》发表于《文化月刊》2015年九月上,并把其中一张照片打上“田后蓬村”字样作为封底。感谢编辑李老师的厚爱!特别感谢我的同学薛荣生先
得悉张文德老师仙逝的次日,我草成这篇小文,以寄托对他老人家的哀思和沉痛悼念!蒙《今日浦江》张庆平老师关照,发在前天(26日)的“文化”版上。感谢庆平兄厚爱!
小文《不辞长作上河人》是一篇即时作文,从到上河参加旅游美食节,到隔一天为这个旅游美食节特设的征文截稿,我只用了一天时间完成。征稿时间只有两天,也算是开创记录了!
散文《遂昌的表情》原名“勾勒遂昌的几种表情”,是去年去遂昌采风的作业。年前被《文化月刊》李老师留用,近日收到五月号样刊,这是我至今在公开刊物发表的最长一篇散文,
收到《澳门月刊·旅游视野》2015年第四期,内里刊登一篇散笔《杭坪摆祭的前世后生》,感谢费淳主编的抬爱!让我今年第二次登上该刊。
认识派顶村,是因为一次走访。 那天,应好友相邀走进了这个坐落在浦江西部群山环抱的山村。村庄依山而建,从一条蜿蜒的水泥道拾级上山进村,好友站在村口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这个山里佬也跟风凑凑热闹,写了一篇小文。蒙《今日浦江》报三版编辑张庆平老师厚爱,并不厌其烦地进行巧手剪裁,得以今日见报! 深谢张庆平
登临小浦西部某处山脉,细雨打湿的清明,雷声惊醒了我那根思念的神经。乘着春风,我去看望我的老父亲,一别三年愰如昨日,已成永诀。点一柱香带去我的问候,烧一刀纸希望您
3月17日中午接收到《文化月刊》编辑李老师发来的图片,原来是散文《灵岩山庄不泯的士子梦》刊发于该刊今年三月号,并告知样刊已经寄出。 这篇文章有话要说
喜欢去嵩溪,喜欢带朋友去嵩溪,凡一起去过的朋友,没有一个说嵩溪不好的,真让人为之欣喜。 乍听到嵩溪这个村名,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喜欢。嵩,俨然山高也,溪,
坐在下班的车里,望着车窗上轻滑而过的雨滴,不留一丝痕迹,念及我们的人生大多亦是如此。 从一出生,我们就被固定在某个角落,卑微、渺小……每个人都曾这样的定义自己。 我想:现实让我们充当一个小角色,让我们
《山水磐安风景这边独好》是前年作协采风写的,当时自己觉得还算满意的一篇。有幸得到《文化月刊》编辑李老师的厚爱,使得荣登10期《文化月刊》,标题还在封面要目里得以
掘笋记 老家在山里,只要把白居易的诗句“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改一字,“此处乃竹乡”,是非常贴切形容我老家“环而皆竹山”的特色的。山上遍地是毛竹,
立夏蚕茧粿 事实上,立夏蚕茧粿在现今的乡村已经是一种记忆了。 早年间,乡村里的许多事情不是如现在一样,动辄讲个科学道理什么的。任何事在任
端午话粽 很长时间里,我怀疑我那已经仙逝的祖母是一个近乎哲人的人,她之所以不同于和她朝夕相处的许许多多的农村妇女,是她时不时会冒出几句非常有哲理也很
端午以及麦鸟 端午,一般人就很快会想起粽子,稍有点文化的,自然还会想起屈原,把思绪拉得远远的,想起三湘大地的汨罗江,也许还会想起诗歌。端午,因为传统